中秋节是我国第二大传统节日 “亲情”“温暖”传承不息
原标题:中秋节是我国第二大传统节日“亲情”“温暖”传承不息
关注中秋节
新华社天津9月17日电(周润健蔡玉高)19日是中国传统佳节——中秋节。民俗专家表示,中秋节在中国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认同、沟通、凝聚和发展的精神动力。
我国月饼模子收藏家、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我国古代把秋季的三个月分别称为孟、仲、季,农历八月十五居秋季的中间一个月,十五又是这个月的中间一天,所以八月十五被称为“中秋节”,而过去常被称为“仲秋节”,在明清时期的糕饼模子上,经常刻有“仲秋节”的字样。此夜,人们赏月拜月,渴盼天上人间花好月圆,阖家团聚。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余》一书中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
关于中秋节的来历,民间流传有很多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其中最被公众所熟知的是“嫦娥奔月”。《淮南子》中说:“羿请不死之药与西王母,其妻姮娥窃以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在中国很多地方,特别是山西、山东、天津和北京等地,中秋节的月饼上大都刻有嫦娥和月宫的形象。
王来华指出,据相关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但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宋朝盛行,至明清时,已成为中国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不仅汉族过中秋节,侗族、苗族、畲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也过中秋节。
王来华表示,从古至今,中秋节留下了很多美好的习俗,比如吃月饼、祭月赏月、猜月谜、燃灯、舞火龙、玩兔儿爷、对对子、堆宝塔等。近年来,虽然人们的物质条件逐渐提高,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过中秋节的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但那份亲情、那种温暖依然传承不熄,中华民族认同、沟通、凝聚和发展的精神动力永不枯竭。
原标题:中秋节是我国第二大传统节日“亲情”“温暖”传承不息
原文链接:
稿源:人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