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北京西北郊的著名皇家园林颐和园(前身为清漪园),可能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清波潋滟的湖光佳景、金碧辉煌的楼阁厅台、花木扶疏的松荫柳径……
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倾力兴建的最后一座大型宫苑,颐和园继承了我国历代皇家园林的传统,又大量汲取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艺术菁华,在掇山理水、建筑布局、植物配置及借景效果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就连一向长于鉴赏的乾隆皇帝徜徉于万寿山昆明湖之间,也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的诗句。
颐和园所处的三山五园地区,地处北京西郊一带,自宋辽时期便是北京城的风水宝地,历朝历代均受到皇室的重视。三山五园由于是皇家寺庙园林和御园,建筑更替频繁,现存早期的寺庙多为遗址,但仍能作为与文字印证的历史文物信息。要保护好这些真实的历史遗存,对古都北京的*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和研究成果,为北京的历史从文字到实物成为信史的可靠依据。
01宋辽时期
唐朝后期的五代时期,契丹崛起于北方的湟河(今西拉木伦河),首领阿宝机于公元年,称帝建国。公元年进居燕云十六州,将唐朝的幽州(今北京)升为幽州府,立为契丹国的南京,为辽朝的陪都,年建国号曰辽,辽开泰元年,改幽州府为析津府,辽南京也称燕京。辽代由于距今久远,现存辽代建筑物老城仅存西便门外的天宁寺塔。在西山地区保留辽代建筑是位于香山东侧四王府东北普陀山南坡的普安塔,该塔建于辽代,塔高九米,为七层八角密檐式实心砖塔,成为西山地区唯一的辽代遗物。
普安塔
02金元时期
公元年到公元年金都城在迁都汴梁之前,北京为金中都时代,金代存在北京的历史文物仅卢沟桥。金代皇帝酷爱郊野游乐,在据史书记载,金朝皇帝在中都和郊区香山玉泉山一带,建立园林和行宫,由于金中都在北京的建城仅几十年时间,史书记载在西山建立一些皇帝游乐的行宫和别业,但至今遗址留存很少。
公元年到公元年,北京为元朝的首都元大都,元朝统治者主要的精力放在元大都的建设上,对近郊的皇家园林投入较少,但元大都时期在西山地区留下了非常重要的历史遗迹——著名的水利工程。年,元代杰出的工程师郭守敬为把通州的运粮船直接驶入大都内,需要利用金中都和通州连接的运河,但必须寻找新的水源。郭守敬修筑一道与北京西山山角大致平行的水渠,将昌平和西山一带的十几处泉水汇集起来注入瓮山泊(即今天颐和园昆明湖的前身),汇集于高粱河,下流入积水潭,有了这新的水源将金代的运河与高粱河连接起来,通过十八个水闸的提水,将通州的运粮船直接驶入大都什刹海,在紫竹院西高粱河上游有元代广源闸遗址。元代同时又修一条金水河,从玉泉山通向太液池(今北海),这两条河道通贯海淀镇到西山地区,河道至今还能找到零星遗址,为元代的建设留下了历史依据。
迄今为止元朝的建筑和遗址保留较少,在颐和园耶律楚才祠建筑基址下,发现耶律铸夫妇墓,耶律铸是耶律楚才之子,元朝大臣,耶律铸墓是元朝在这一区域内宝贵的历史信息。
耶律铸墓
地处香山植物园内的十方普觉寺,元代称昭孝寺,寺内供奉一尊元代铸造的铜卧佛,俗称卧佛寺。至于许多地处三山五园范围内寺庙文字记载创建于元代,但现在的寺庙已无处可寻元代遗迹。
卧佛寺大门
03明朝时期
明代迁都北京不久明朝帝王便计划在北京兴建游乐休闲场地和御园别业,北京真正迷人之处还得是西郊,这里既有雄伟的山色,也有注入湖泊的丰沛水源,在传统中国人心目中自然山水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因此今天颐和园所在的西北郊就成为帝王建设御园的最佳选择处。
北京西北郊最重要的水源就是今天的玉泉山和昆明湖,它们分别位于平原的两座小山脚下,周围地势开阔,土地肥沃,布满了沼泽,湖泊和稻田。明代时期海淀地区已经开始有达官显贵的私家园林,其中文字记载有明代武清侯李伟的清华园和明太仆米万钟的勺园,清朝的畅春园就是在明朝清华园基础上修建的但迄今为止,仅文字记载没有实物遗址出土。
北京大学校内西墙边存有明朝书画家米万钟所建的勺园内的篓斗桥遗迹作为文物保留下来。位于海淀区青龙桥街道娘娘府村北的景泰陵,是明朝第七代皇帝明代宗朱祁钰的陵寝,是北京地区明十三陵陵区之外唯一的明代帝陵,朱祁钰是明英宗的弟弟,明朝“土木之变”后明英宗被俘,为稳定*心,将朱祁钰立为皇帝,后又被废弃,死后陵墓降为亲王墓,没有葬于十三陵,后又恢复景泰年号,谥为代宗,重新按皇陵修建。现陵区仅存有御碑亭和陵恩门,御碑亭平面呈方形,重檐歇山顶*琉璃瓦,亭内耸立高大石碑一通。
明朝的西山地区除了有达官显贵的私家园林之外,还有众多的皇家及民间的寺庙,位于青龙桥镇的建于明万历年的慈恩寺和董四娘娘庙(也称天仙庙)仍然保留完好。明朝的宦官活动在中国历史上有特殊的历史作用,这段历史在西山地区留下了丰富的遗迹,如建在海淀区四季青万安山路的晏公祠,为明朝太监晏宏所建的儒家寺庙;位于四季青镇小屯村的西禅寺为明太监秦安的祠堂,秦安因擒拿刘瑾立功被封,明正德八年在小屯村购地建祠,后称西禅寺,现在西禅寺正殿的木构架,经考察因木构脊檩留有明代晚期彩画,可初步认为明代木构。
04清朝时期
颐和园及三山五园正式形成始于清代,年清朝统治者从明朝手中接管北京城,除去定期的修缮和增建宫殿之外,北京城已无需大规模新建,因此清朝的统治者集中全部精力建设园林和御园。自清朝初年到乾隆中期,在北京西北郊海淀镇到西山一带,建造了大批的行宫御园和私家园林和赐园,使园林和山色连绵不断,形成了庞大的皇家园林集群,其中规模最大的五座,即畅春园、圆明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号称三山五园,它们汇集了中国风景园林的各种类型,包括人工山水园林,自然山水园林以及山地园林,代表着中国古典皇家园林艺术的精华。
三山五园分布图(清城睿现)
畅春园建于清康熙二十三年(年),位置在西郊海淀镇原明代武清侯李伟的清华园旧址上,是康熙皇帝在京城的御园,如今该园已全部废毁,主要遗址部分辟为海淀畅春新园体育休闲广场,畅春园仅存建筑为在北京大学西门外两个坐西朝东的庙门,为畅春园两所佛教寺庙恩慕寺和恩佑寺山门。
位于北京大学以北是圆明园遗址,圆明园原为雍正皇帝为皇子时的赐园,雍正三年经过扩建,开凿福海,建造入口的宫廷区,形成正式的离宫御园,乾隆年间再次扩建,共计建成圆明园四十景,乾隆十年(年)又开始在圆明园的东侧建造长春园,乾隆三十七年(年)又在长春园的南面组建绮春园,形成了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共称圆明三园。
圆明园“三园”
据文字记载在圆明园长春园的北部和绮春园东部还有春熙院和熙春园。但迄今为止未发掘遗址。年被英法联*焚毁,现仅存古建筑基础和园林遗址,辟为圆明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圆明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清城睿现)
保存较完整的有香山静宜园。香山静宜园位于西山的东端,是一座山地园林,自乾隆十年(年)开始在原康熙年间香山行宫的基础上改扩建,共建成香山二十八处景区,景区建筑大部分年被英法联*烧毁,现在遗址基础上经过考证逐步修复。
在香山公园的北边有一个重要的寺庙碧云寺,碧云寺创建于元代称碧云庵,明代正德年间扩建为寺,清代乾隆年间,对碧云寺重新修建,乾隆十三年(年)建造金刚宝座塔、行宫和罗汉堂。金刚宝座塔曾为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暂时停灵之地,民国年间北伐成功后,将孙中山灵柩南迁葬于南京中山陵,此地即成为孙中山先生的衣冠冢,碧云寺建立了孙中山先生纪念堂。玉泉山静明园位于颐和园以西,在香山和万寿山之间凸显一个小山丘,由于泉水不断,称为玉泉山,清朝顺治年间曾在此处建行宫澄心园,后改名为静明园,乾隆十五年(年)大规模扩建,有景点十六处,现保存完好。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建于清乾隆年间,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建成了一座行宫御园,此地元明以来即为风景名胜之地,明代建有功德寺,圓静寺等寺庙,清乾隆年间在明代圓静寺旧址上,建大报恩延寿寺。改瓮山为万寿山,改西湖为昆明湖,清漪园年被英法联*焚毁,光绪中叶慈禧太后为庆贺六十寿辰,在清漪园的基础上建颐和园。
颐和园昆明湖
颐和园昆明湖边的铜牛在三山五园地区还有众多的文物记录了北京历史发展的进程。在香山的周边地区有保存完好的清朝乾隆年间的团城演武厅和为健锐营练习攻击碉楼的几十个碉楼。
建锐营碉堡
还有香山买卖街边的健锐营武庙,清式面阔三间硬山筒瓦坐北朝南建筑,有坐落在香山脚下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香山八旗高等小学,是为香山健锐营子弟教授满语及骑射技艺的清朝官学,现保存完好。有位于香山脚下北京植物园内正白旗39号院的八旗营房,遗留一排十二间清代制式营房,现辟为曹雪芹纪念馆。有座落在海淀区香山路中国林业科学院东侧,建于明正德三年(年)的遗光寺,清康熙年间和光绪年间重修,原寺规模较大,有山门、钟鼓楼和五进殿座,现已残毁,仅存山门殿和石碑残段,山门殿面阔三间,面朝东南,明间为雕花石拱券门,次间为石雕窗棂。
三山五园地区众多的文物,是北京历史发展的实物记录,是书写在山水间的人类活动史,为文字记录提供了实物依据,使北京古都的文字记录成为信史。
内容来源:清城睿现THID,作者侯兆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