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过“番薯”吗?
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根本就不是个问题!
尤其是对于我们出生在农村和小城镇的人来说,番薯是最常见的一种农作物。
但你知道吗,“番薯”并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作物,而是外来物种,引入的时间距离现在也不过多年。
在物产丰富的今天,这种沾泥带土的作物并不入眼,甚至是乡村最“卑贱”的作物。
然而,在那个饥馑灾荒的年代,番薯却不知救活了多少人的性命,其贡献绝不低于稻米。
所以,对于如今温饱有余、浪费甚足的我们来说,更须知粮食的来之不易。
番薯,又名红薯、甘薯、地瓜、红苔、白薯;
之所以称它为‘番薯’,也许是因为它是一种“舶来品”,毕竟“番”,指的是‘外国’或‘外族’的意思。
相传,番薯最早种植于美洲中部的墨西哥、哥伦比亚一带,由西班牙人携带至菲律宾等国栽种。
多年以来,由于这种“舶来品”易种易得、售价低廉,所以人们逐渐淡忘了它在异邦的珍贵和引种的巨大风险,所以只是将它当作粗粮和饲料看待。
但其实,番薯的引进却有着一段传奇而波折的经历!
据相关史料记载:番薯最早进入中国的时间,大约是明朝后期的万历年间,分三条路线进入中国——云南、广东、福建。
其中闽广一带的传播历史流传甚广,云南的传播历史就显得相对冷僻一些。
一般普遍认为,番薯从外邦引进中国,源于万历二十一年,即公元年;
而引进该物种的人,正是后来被誉为“番薯之父”的明朝商人、爱国华侨——陈振龙!
陈振龙出生于福州府长乐县(今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一个中产家庭,年轻时曾考取过秀才的功名。
然而,当时正值明朝中后期,朝局动荡、内忧外患,天下士子想靠科举改变命运,已经变得非常艰难。
加上当时“经商风潮”弥漫于东南沿海诸省,很多中产子弟都纷纷选择弃官从商。
陈振龙深受影响,不知从何时起,也开始了他的商人生涯,时常往来于闽省、吕宋之间。
事实上,大批闽商之所以会前往吕宋(菲律宾)经商,跟西班牙人不无关系。在此之前,吕宋的华侨只有百余人之多。
公元年,西班牙船队征服菲律宾群岛后,开始大量采购生丝、棉布、陶瓷等中国产品。
在西班牙人的影响下,短短的20年间,大批闽商开始前往吕宋经商,人数从原来的百余人增加到了数万人之多。
关于这一点,在《明史·吕宋列传》中就有明确的记载:
“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者至数万人。”
所以由此可见,西班牙人的到来,对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在此期间,西班牙人不仅带来了源源不断的银币,还有原产于美洲地区的一些农作物,番薯就在其中。
据相关史料记载,番薯进入吕宋,大约在年,即明朝嘉靖四十四年;
西班牙人征服菲律宾群岛后,粮食严重不足,于是便开始大规模推广种植番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到了年的时候,这种开着淡紫色小花的藤本作物,在吕宋已“被山蔓野”。
陈振龙看到,当地百姓“随地掘取”、“以佐谷食”。
由此记载可以看出,此时番薯已经在吕宋境内种植广泛,并且已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一道普通的食物了。
有一年,陈振龙回国探亲,正巧福建沿海地区遭受了巨大洪水灾害,庄稼被淹,粮食颗粒无收,饿殍遍野。
陈振龙见此情景,心里非常难过,不禁暗暗思量:吕宋的番薯价格低贱,并且非常容易引种,只需尺许薯藤便可“随栽随活”,何不将这种农作物引入中国种植呢?
于是,陈振龙便决心将吕宋的番薯引入中国种植。然而,想要将薯藤带出吕宋,在当时并不容易办到。
当时吕宋*府明文规定:不准甘薯(番薯)种出口,偷运者要处以死刑;在《金薯传习录》中,也记载了:西班牙人“珍其种,不与中国人”。
所以,陈振龙想要将番薯引入中国种植,确实是非常困难的。
但为了给家乡人民造福,陈振龙还是决心冒险引进番薯种,即便是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可问题是,该如何将番薯种带出吕宋呢?
陈振龙经过观察发现,番薯藤虽然枯萎了,但只要往土里一栽,几天后就会返青成活。
这就意味着,陈振龙可以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避开海关的检查,从而将番薯藤带回国。
于是,陈振龙便立即行动起来,他贿赂当地土著,终于购得了数尺番薯藤。
年春,陈振龙载着一船货物回国,把早就准备好的番薯藤绞在货船的缆绳里。
在开船前,海关人员上船进行检查,但搜遍了整个船舱,就是没有发现那条又湿又脏的缆绳。
等到船出港后,陈振龙便将番薯藤取下来,放在阴凉处保存。
经过七天七夜的航行,陈振龙一行顺利抵达福州。船刚靠岸,陈振龙顾不上休息,立即忙碌了起来。
陈振龙将番薯藤献给了时任福建巡抚的金学曾,并向他详细介绍了种植番薯的方法。
金学曾听后,非常高兴,当即下令在漳州试种,果然长出了又甜又大的番薯。
当年冬天,来自吕宋的“朱薯”,正式被命名为“番薯”。这一名称有着明显的“舶来品”意味。
第二年初夏,东南沿海又遭受了巨大水灾,金学曾下令全省抢种番薯,都获得很好的收成,上千万的灾民靠着番薯度过了灾年。
清朝乾隆十四年,陈氏五世孙陈世元在山东经商时,便将番薯引种到了山东一带。
尔后,陈世元的后代又把番薯引种到了河南、河北等地,后来逐渐遍及全国。
清朝道光年间,福州何则贤先生代表民意,特在乌石山灵石峰上建造了“先薯祠”和“先薯亭”,以此纪念引种番薯有功的陈振龙和推广种植番薯的金学曾。
新中国成立后,年由人民*府出面重修了“先薯祠”。番薯也由此有一美称为——“金薯”。
值得一提的是,在广东地区,也有番薯传入中国的传说。
据记载,最早引种番薯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东莞,一个是电白;
两个地方都有传说,尽管两地相隔甚远,所涉及的主人公也分属不同的姓氏,但传说的内容却惊人的相似。
其中,东莞地区的传说始见于清代宣统年间的《东莞县志·物产上》;传说的大致经过如下:
明朝万历年间,东莞人陈益曾到达安南(今天的越南),当地酋长以番薯招待他。
陈益觉得此物不仅能充饥,而且十分香甜可口,于是便向酋长打探番薯的种植方法,并希望能将其带回国内种植。
但当地*府却不准番薯出口,并且明文规定:一旦发现偷运者,必将处以极刑。
于是,陈益便想方设法贿赂酋长身边的奴仆,在得到番薯种后,便迅速潜回国内。
回国后的陈益,便迅速将番薯的种植方法推广开来……
当然了,这个传说并非来自官方记录,而是在编修宣统县志时,由《凤岗陈氏族谱》辑录而出,以印证民间的那些传说。
至于电白的传说,则见于清朝道光六年修撰的《电白县志》中;
同样的,在这个传说中,番薯也是来自越南,只是人物并非陈氏,而是来自吴川的一名医生——‘林怀蓝’。
早年间,林怀蓝曾游于交趾国(越南),因其医术高明,故被举荐入宫医治国王的女儿。
一日,国王赐食熟番薯,林怀蓝却要求吃生番薯。他吃了一半,将另外一半揣在兜里,当即便向国王请辞回国。
过海关时,林怀蓝所带生番薯被关将搜出,林怀蓝向关将求情,希望他能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自己回国。
由于林怀蓝医治过关将,所以关将感念他的恩德,于是便放他走了。关将曰:
“今日之事,我食君禄,纵之不忠,然感先生德,背之不义。”
林怀蓝回国后,便立即在家乡将番薯传种开来。正因如此,林怀蓝在家乡还享有“番薯林公庙”,庙中同时塑有越南关将的形象。
除了东莞和电白之外,云南也有类似关于番薯传入中国的传说。
比如在明朝嘉靖四十一年编撰的《大理府志》中,就有“紫蓣、白蓣和红蓣”的记载。
据当代著名史学家何炳棣先生考证,所谓的“紫蓣、白蓣、红蓣”,指的就是番薯。
当然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番薯来源的考证也越来越多,越来越详实。
据考证,嘉靖年间成书的《广东通志》物产部分就记载道:广东薯类植物包括红薯、甘薯、田薯、山薯。
当时说的红薯并不是现在的番薯,但甘薯却极有可能指的就是今天的番薯。
从时间上来看,《广东通志》成书于年,如果该书中的甘薯,指的就是番薯的话,那么陈振龙在年从吕宋引种番薯之前,就已经有广东人引种番薯了。
值得玩味的是,明朝著名史学家苏琰,在《朱薯颂》中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甲申、乙酉间,漳、潮之交,有岛曰南澳,温陵洋舶道之,携其种归晋江五都,乡曰灵水,种之园斋。甲午、乙未间,温陵饥,他谷皆贵,惟薯独稔,乡民活之薯者十之七八。”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万历十二年到万历十三年间,福建泉州海商于南澳岛上休整时,在岛上发现了番薯,于是便将其引种到晋江县灵水乡,进而推广到其他临近乡村。
到了万历二十二年到万历二十三年之间,泉州发生水灾,粮食欠收,其他谷物的价格随着升高,只有番薯依然丰产,泉州大部分灾民都靠它充饥,度过了灾年……
所以你看,从时间上来说,苏琰记载的番薯引种时间,比起陈振龙从吕宋引种番薯的时间要早。
简而言之,番薯引进中国的时间或许并不是传说中的年,最大引种番薯的功臣似乎也并非陈振龙。
很可能是《东莞县志》中所记载的那位‘陈益’。当然,也有可能是比这更早的某一位祖先。
但不管是陈振龙,还是陈益,抑或是某一位不知名的祖先,他们曾冒着我们所不知道的危险,为后人带回了这样一笔取之不尽的珍贵财富。
番薯的引进,绝不仅仅只是让我国的食物表上多了一个名称而已,它在大灾之年,还发挥了难以衡量的巨大作用,它所挽救的灾民数以亿计。
当然了,我们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虽然番薯引进中国的时间比较久,但真正在全国范围推广种植,却是在建国以后。
在明清两代,乃至是民国时期,番薯一直都是零星种植,并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
比如在乾隆年间,番薯才被引进到陕南一带,嘉庆年间才被引进到渭南。
根据《乾隆实录》中记载:公元年(乾隆五十年),乾隆皇帝对*机大臣们说:
“河南近年屡受大旱,庄稼缺水,颗粒无收,灾民遍地,饿殍遍野,这是朕的罪过,也是你们*机大臣的罪过。我听说福建那边盛产一种叫番薯的东西,这种东西既能充饥,又能耐旱,不知道能不能在河南推广一下。如果推广成功,或许能成为河南老百姓的救命粮,缓解那里的灾情。我已经下旨给福建巡抚,让他培植一批番薯秧苗,派人从水路紧急运到河南,交给河南巡抚下发民间……”
从这个记载来看,在乾隆年间,河南地区应该还没有人种植番薯。就算有,也只是很小规模而已。
事实上,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陕西90%以上的农民,甚至都没有听说过番薯这种农作物。
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了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番薯才得以自上而下地由官方正式推广,然后迅速普及到北方各省。
虽然番薯在如今已经非常常见了,但我们在享用它的时候,一定要记得饮水思源、心存敬意,切勿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