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刚
花无百日红,对于大唐王朝来说同样如此。让大唐王朝丧失灿烂容颜的主因,无疑是发生在公元年(唐玄宗天宝14年)到公元年(唐代宗宝应2年)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强盛转向衰弱的标志,由野心勃勃的胡人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他们看到唐朝内部不和,人心涣散,乘机发动了叛变,旨在夺取李唐王朝的江山。
安史之乱是唐朝各种矛盾的集中爆发,跟唐玄宗李隆基(年——年)在晚年昏庸无能、宠信杨贵妃、沉溺酒色有很大关系。唐玄宗的所作所为,直接导致了朝廷内部矛盾进一步加剧,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最终,以杨国忠为首的文官,跟安禄山、史思明为首的武将之间,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权力争夺战。
唐玄宗在位后期,沉迷在杨玉环的温柔乡里,对杨贵妃的话唯命是从,常常是非不分,颠倒黑白,不理朝*,把朝*之事完全交给大臣去处理。
安禄山先是有“口蜜腹剑”之称的李林甫做了19年宰相,他独揽大权,喜欢使用胡人将领,为朝纲的混乱埋下了隐患。
李林甫退位后,杨玉环的哥哥杨国忠上台出任宰相,他仗着自己是皇上的亲戚,比起李林甫,他的所作所为有过之而不及,骄纵跋扈,排除异己,任人唯亲,让文武百官敢怒不敢言。
另一方面,镇守在边疆的节度使安禄山(年——年)和史思明(年——年),他们由于拥兵自重,看到朝廷越来越腐化时,则伺机进行叛变。安禄山时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手下有20万大*,安禄山手下大将史思明则号称有10万大*。
安禄山是突厥人,骁勇善战,屡次为朝廷建功,因此,深得唐玄宗的宠信,唐玄宗甚至还为安禄山奖励了一条特权,准许他可以随意出入皇宫。
宰相杨国忠看到安禄山成为皇帝身边的红人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就暗地里发展自己的势力,培养亲信,跟安禄山明争暗斗。
史思明一边是自己的亲戚,一边是自己的宠臣,杨国忠和安禄山像两只公鸡一样互掐,唐玄宗看到后也无能为力,偏向谁都于心不忍,因此,他宁愿做一个老好人,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他们发展下去。
在公元年12月16日这一天,安禄山看到时机成熟,于是,借助讨伐奸臣杨国忠的名义,率领20万大*在范阳起兵。
由于杨国忠在朝廷臭名昭著,百姓听到有人要讨伐杨国忠时,无不鼓掌叫好。尤其在安禄山的老窝河北境内,叛*经过时,各州县的大多数县令亲自开门迎接,纷纷响应。叛*的矛头直指两大重镇洛阳和长安。
当安禄山叛变的消息在京城长安传得沸沸扬扬时,唐玄宗仍然不愿相信这是真的。因为在他看来,安禄山对自己忠心耿耿,他对安禄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甚至把他当儿子一样对待,他怎么会以下犯上呢?
只因为此时的唐玄宗太昏庸无能了,昏庸得善恶不分,黑白颠倒。
安史之乱作战图直到6天后,唐玄宗才肯相信安禄山真的造反了,惊慌失措之下,他找到杨国忠商讨平叛对策。
很快,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唐玄宗六子荣王李琬,右金吾大将*高仙芝等大将,被调遣过来,准备安排他们领*在洛阳附近阻击叛*。
由于这些大将的精锐部队都驻守在边疆,路途遥远,赶来救援需要时日,再加上杨国忠不懂兵法,只会纸上谈兵,常常出一些馊主意,导致还没有开打,朝廷的*队就陷入了被动。
安禄山的叛*正是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一路南下,以势如破竹之势,仅仅用了20多天,就攻破了东都洛阳,洛阳失守后,一代名将封常清、高仙芝,就这样以失律丧师、碌碌无为的罪名被斩首。
安禄山看到洛阳轻易到手,索性在公元年正月定都洛阳并称帝,接着,制定攻打长安的计划。
跟东都洛阳相距多里的京城长安,即刻危在旦夕,随时都有可能失陷。
安史之乱时期的唐朝疆域此时,距离长安里的潼关,成为保卫长安的最后屏障,如果潼关再失守,叛*攻破长安就如同探囊取物。
为了守卫潼关,朝廷调来20万大*,把身经百战的老将哥舒翰推上总元帅的位子,誓死抵抗叛*。
毕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哥舒翰认为潼关地形险要,易守难攻,自古是守卫长安的天然屏障,因此,哥舒翰制定了打消耗战的策略。
任凭叛*每天在城门外叫阵和挑衅,唐*就是闭门不出。这样坚守几个月后,心高气傲、气势如虹的叛*有些支撑不住了。
为了响应安禄山,史思明在安禄山攻打洛阳的时候,同时在他们的根据地河北开始起兵,很快让唐朝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大将郭子仪、李光弼嫉恶如仇,誓死抵抗史思明,有效阻止了叛*两面夹击朝廷都城长安的计划。
然而,杨国忠又一次成为朝廷*队失败的罪魁祸首。
李隆基与杨玉环看到哥舒翰迟迟不去主动打开城门迎敌,只知道龟缩防守时,杨国忠就给唐玄宗说:哥将*的做法有问题,如果错失了反攻叛*的良机,让潼关再失守,那还了得,长安岂不是不攻自破。
已经毫无思考能力的唐玄宗,又一次听从了奸臣杨国忠的谗言,下了一道圣旨,命令哥舒翰主动出击。
叛*进退有节,因势利导,一步步把朝廷*队领进了埋伏圈。
结果可想而知。
在年六月初八这一天,20万朝廷*队身陷狭小的山谷里,被叛*如同瓮中捉鳖,一打一个准。叛*借助地形的优势,居高临下,利用弓箭、檑木、滚石等武器,再加上放火,仅仅用了五天,就把20万大*的十分之九消灭掉,山谷里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正是这场惨败,直接导致潼关失守。
唐玄宗听到潼关失守后,明白大事不妙,就带领杨贵妃、杨国忠、太子李亨、高力士,以及其他随从,大约余人,沿着关中平原向西逃去。
唐*一伙人逃到兴平马嵬坡附近,随从对杨国忠和杨玉环两个祸国殃民的人,终于忍无可忍,先是杀死杨国忠,又逼迫唐玄宗赐死杨玉环。在巨大压力下,无奈的唐玄宗只好命令高力士勒死自己的爱妃。
逃到陈仓(今陕西宝鸡陈仓区)后,一伙人分道扬镳,唐玄宗带领一些随从南下,逃往蜀地,太子李亨则带领一些人向北逃去。
年农历七月十三日,身在宁夏灵武的太子李亨,在将士的拥护下,登上了皇位,史称唐肃宗。
唐肃宗上台后,表现出了不可多得的血性,有效提升了*民的士气。
他首先提拔了在平定叛*战役中表现出色的郭子仪和李光弼两员大将,给与他们充分的作战指挥权。
此时,全国大部分地方已经被叛*占领,唯有联系江南和中原的交通重镇,位于唐朝大运河中段的睢阳(今河南商丘南),还处在朝廷的控制之下,安禄山的大*正在抓紧时间争夺睢阳。
如果睢阳丢失,整个唐朝差不多就全部控制在叛*手下了。
安史之乱唐河南节度副使张巡负责守卫睢阳,他明白睢阳的重要性,因此,张巡组织*民进行了长达10个月的守城,史称“睢阳之战”。
睢阳之战虽然最终以朝廷*队的失败而告终,但有效牵制了安禄山叛*的主要兵力,为郭子仪、李光弼两位将*收复洛阳和长安争取了许多宝贵时间。
从此,“安史之乱”出现转机,有利局面朝着朝廷一方发展。
“安史之乱”的重大转机出现在年正月初五的晚上,其标志是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为了篡位,弑父成功,自立为帝,接收了父亲的部下。
然而,安庆绪坐上皇位没有多久,经过几场跟朝廷*队硬碰硬的交战,朝廷*队收复了长安,导致安庆绪的*队折损大半。
史思明看到安庆绪大势已去,不再听从他的调遣,甚至在暗地里准备谋权篡位。
终于在年农历三月,史思明吃掉了安庆绪,全盘收编了安庆绪的部下,继而在范阳称帝。
安史之乱史思明的性格跟安禄山一样骄横暴躁,经常因为一些小事情随意处决部下,引起众怒。终于在年3月,他走上了安禄山的老路,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所杀。史朝义夺取皇位后,继续跟唐朝*队交战。
为了收复洛阳,从年10月开始,唐朝*队和史朝义*队都拿出了所有的*事力量,双方总共约有40万*队,在洛阳城下展开了决战,这是一场谁也输不起的终极对决。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战,到年3月,唐*终于打败叛*,收复了洛阳,史朝义只好带着几千名残兵败将向老窝范阳逃去。
令史朝义没有想到的是,他的部下李怀仙看到大势已去,主动献出范阳,投降了朝廷。史朝义无路可走,以自杀来结束了这场7年多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虽然最终被平定了,却让唐朝元气大伤,再也恢复不到原来的盛唐气象,同时,其他节度使继续拥兵自重,独霸一方,唐朝从此进入了*阀割据的时代,被取代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