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月11日晚上七点第一辆机械车进场,到6月12日凌晨1点最后一处杂物清走,人民剧院彻底清拆完毕,标志着小南门商业区“三横三纵”道路全线打通,小南门商圈将迎来一个新的开始。
新闻加点料:
沧州小南门的兴衰史
小南门
迎薰门
始建与拆毁时间
明天顺五年(年)——公元年
原始地点
第一百货商场旧楼的西南角
名称由来
两座南门果然是孪生姊妹
连名字出处
都在一部《南风歌》中而得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清凉和煦的南风
吹走了百姓的烦恼
真是一座贴心的城门
门里门外大繁华
明清时代的迎薰门已经是沧州“王府井”
年,沧州城解放
由于城市建设需要
陆续拆除城墙与城门
小南门也被推倒在历史的尘埃里
化为烟尘只落到每一位老沧州人的记忆中
可是
城门的变迁却没让“小南门”这一称呼消失
反让它出落得更加迷人
土生土长的祖辈、父辈
只要说到逛街
那绝对会首选这里
“我上小南门买件衣裳且”
“挤小南门”
甚至成了形容人多的沧州俚语
小南门,门里门外
商铺林立,人声鼎沸
注:小南门的服装市
巨大的城门“吱吱嘎嘎”一开启,城里的人便鱼贯而出,去运河汲水、到码头交易、出远门办事,城外的人则进城观光、歇脚住店、贩卖商品。
这是古沧州城小南门的时光剪影。明代修筑幞头城以来,这个门就发挥着商贸走廊的作用。沧城货物出了这个门运往全国各地,外埠商品则通过这个门走进沧州百姓家中。
沧州城城门共五座,东曰镇海,西曰望瀛,北曰拱极,南曰阜民,南门西边还有座门叫迎薰,百姓俗称“小南门”。至今已有年的历史。
明清沧州城示意图(文庙在城外小南门南侧)
宋代诗人张继先的《度清霄》一诗这样描绘城门晨景:“五更五点五更残,青冥风露逼人寒。扶桑推出红银盘,城门依旧声尘喧。”当年的小南门想必也是这般光景。
东西南北,为何偏偏南边的城池冒出个小南门?一直潜心于沧州地方文化研究的白焕宗老人说,这是因为当时运河上货来货往,商业繁华,为了方便,才留出这小南门。
当时沧州城的北城墙在如今运河区维明路附近;东城墙在现在的沧州市汽车站附近;西城墙在如今的水月寺大街一带;文庙后身儿是南城墙根儿。一条大运河穿过沧州城,给沧州带来了水,也带来了船、货物和往来的人。沾了这光,沧州城的小南门一带渐渐成为商贾云集的“商业中心”。小南门是老沧州的“王府井”,沧州有“挤小南门”的说法,人们出城或进城,通过小南门时是最拥挤的。可见,小南门的门里门外,过去就很繁华。
年的沧州运河码头
小南门外运河码头,常有商船停泊,过往船只更是白帆点点,百舸争流。工人卸货装货繁忙不已,岸上,商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当时,小南门外文庙门前有个晓市,类似于今天的一些早市。晨光熹微中,卖菜的、卖肉的、卖土特产的,柜台连柜台,凉棚挨凉棚,人声鼎沸。晓市往南的今南湖一带是“大集区”,别处赶集是五天一集,唯独沧州天天都是集,沧州人因此落下了一个爱赶集的名声:“没完没了的沧州集”。
沧州集多与其独特的商贸地位有关。
明代以前的沧州,交通发达,商品流通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献县、黄骅、海兴等地出土的刀币证明,战国时沧州境内就已有较多商品交易活动。
北魏以后,沧州成为地方政治中心,商贸业更加繁盛。隋代,运河贯通南北,漕运经济飞速发展,运河沿岸陆续形成一批商贸重镇。宋代,河间、沧州当南北要冲,宋辽贸易以瀛、沧为要道,鄚州、沧州均置榷场。
榷场,是指辽、宋、西夏、金等政权各在交界处设置的市场。对于统治者而言,榷场有控制边境贸易、提供经济利益、安边绥远的作用。金代,南宋宁波等地的海船均曾到沧州进行贸易,贩卖牛皮、铜钱、鳔胶等物。
清末,外埠工业品大量涌入沧州、泊头、河间等地,沧州地区商品日渐丰富。据记载,民国前期,沧城有盐商、当商、钱商、粮商、布商、木商、洋广货等多种行当。民国初年,沧城的商店主要分布于南北大街和城隍庙一带。年,沧城已有店铺39家,从业人员87人。
我国古代社会,多数统治者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体现在城池建设布局中,那就是“市”与“坊”的分离。
古代社会中期以前,城池内的“市”是人们进行商品交易的地方,“坊”则是一个个封闭的居住区域,两者相对隔绝。五代后,城市中的市、坊分置格局,不再能满足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最终,市坊界线被打破。北宋时出现市坊合流杂处的城建格局。
明代建成的幞头城设五坊,分别是:宣化坊、崇明坊、严崇坊、钟英坊,钟英坊又分为南钟英和北钟英。其中,宣化坊在城内,崇明坊、严崇坊、南钟英坊、北钟英坊在城外。南、北两钟英坊,居民多以工商为业,是五坊中的“富人区”。
按今天的地理位置看,钟英坊的主要区域应为:西南至解放桥附近,西北到新华桥附近,东北角抵盐百购物中心,东南至现在的文庙附近区域。它是夹在运河东岸和沧州西城墙之间的一个狭长地带。这个区域的面积不足城内的三分之一,但人口密度却高出城里一倍多。
这个区域以小南门为“桥头堡”,成为沧州城外的“经济隆起带”。
就这样,数百年间,小南门成了沧州商业的晴雨表,门里门外的繁华,早已定格在沧州一辈又一辈人的记忆中。它烙刻着城市的历史,哪怕在滴水穿石的时间面前,也保持着执拗姿态。
小南门古玩市场
古城小南门一带,不得不提的一个地标,就是沧州城隍庙。城隍庙的山门面对沧州城的南城墙。庙内正殿中前后有两尊城隍神像,前一尊为木制,后一尊为泥塑。木制城隍神像可是一个“智能产品”,它身穿红官袍,头戴乌纱帽,按动腿上的机关,它就可以站起来,两眼能转,两手也能动。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是城隍爷出巡的日子,人们抬着城隍爷神像顺着大街小巷转,沿途人山人海,热闹异常。城隍爷出巡成了当时士农工商全民参与的盛大节庆活动。
小南门商圈还有一个商业地标——正泰茶庄,这个茶庄是天津正兴德茶庄的分号,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早期的茶庄有学徒、经理等30多名员工,年销售茶叶几十万斤。几年前,这座茶庄得以重建,成为沧州商业历史的见证者。
年,获得解放的沧州城,开始陆续拆除破败的城墙,小南门也终于彻底倒掉,化为烟尘。可是,城的倒掉非但没让“小南门”这个词消失,反让它出落得更加动人。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国营商业占据了主要地位,城镇建立了商场、商店,农村成立了供销合作社和代销点,以供应城乡居民所用商品。年,小南门第一百货商店建立,成为沧城内最大的商店。年,小南门沧州百货大楼(渤海大厦前身)建成。
自此,新中国成立后的小南门商圈基本形成,至今堪称沧州的“王府井”。
翻翻老照片,就可以追忆这里热闹的景象:布店、裁缝店、文具店、说书馆、茶馆、戏楼、当铺、理发店、剧院、照相馆、钟表眼镜店、五金电料店、土产日杂店……车水马龙,男来女往,鞋都能挤掉,那时,“挤小南门”甚至成了形容人多的沧州俗语。
上世纪50年代时小南门仍旧是沧州的商业中心。虽然当时鸡市街、书铺街、当铺胡同、缸市街等街道仍旧完整,但已是以住户为主了。
就这样,小南门牢牢占据沧州商业“心脏”的位置多年。在小南门商圈的辐射影响下,沧州城一大批规模大、设施全的商厦陆续落成。年,小南门商业圈里正式建起了占地平方米的棚台式工业品市场,拥有柜台米,进入市场的商户多达多户。年,在沧州百货大楼基础上建成沧州渤海大厦。年,沧州狮城商场建成。年,华北商厦兴建,年建成开业。年以前,这里的日平均成交额达5万余元,连续8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市场,是沧州惟一获此殊荣的市场。
如今,小南门依旧是我市最繁华的商圈之一,拉动着整个城区的消费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