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1952年,我军一连长在观影时突然大哭,
TUhjnbcbe - 2024/12/22 16:58:00

年夏,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灾,妇女李秀英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身水患治理工作。

她不怕苦、不怕累,脏活累活全都冲在最前面。

但在一天的劳作中,她突然一头栽倒了下去,紧接着口吐鲜血,陷入了昏迷。

这个场面恰好被拍进了影片《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中。

年,福建军区开展模范人物学习活动,观看的正是这部影片。

李秀英

战士们被劳动模范李秀英的坚韧打动,不禁纷纷鼓掌。这时,放映厅里却传来一丝不和谐的声音。

声音原本是哽咽,逐渐到嚎啕大哭,引得观影士兵纷纷侧目。

大家仔细一看,哭的人居然是他们的连长冯学永,而他正死死地盯着屏幕上的李秀英。

他和李秀英是什么关系?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名战斗英雄如此情绪失控?他们后来怎么样了?

冯学永

一封远方的信件

年,安徽省治淮一等功臣正在如常地进行工作。

刚吃过午饭,乡政府的工作人员来喊她:“秀英同志,有你的信!”

李秀英心里有些疑惑,自己的亲人都在身边,会是谁给自己写信呢?

不明就里的李秀英来到乡政府,拿到了一封漂泊了六年的信件。

展开信纸一看,李秀英瞬间泪流满面。

原来,这是她那已经六年杳无音信的丈夫-冯学永寄过来的信。

在影片里认出李秀英后,冯学永立刻给妻子写了家书,只是分隔多年,他不知道李秀英是否重新组建了家庭。

冯学永和李秀英

为不给李秀英带来不必要的困扰,他没有直接把信寄到家里,而是寄给了当地政府,由当地政府酌情考虑后决定是否把信交给李秀英。

李秀英是当地的治水名人,政府工作人员对她的情况了解得很清楚,所以直接就把信交给了她。

这边的冯学永还不知道,自己即将见到分离六年的妻子。此时,他还在忐忑不安地等待家乡的回信。

李秀英收到冯学永的信后,立刻放下了手上的工作,长时间的分离让她迫不及待地想见到自己的丈夫。

她请了假,又把家里安排好,就踏上了去往福建的列车。

李秀英

李秀英的到来,让冯学永喜出望外,连队的士兵了解了两人的事迹,对于李秀英这个治淮模范也是深深地敬佩,对于她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

久别重逢,两人有说不完的话,长时间的分隔并没有让两人疏远彼此,反而更珍惜当下的团聚。

冯学永问起自己离家后家里的情况,李秀英向丈夫讲起了自己艰辛又充满传奇的经历。

猝不及防的分别

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中国人民好不容易把侵略者赶出去,转头却要再次经受内战的炮火。

日本签字投降现场

蒋介石率先挑起内战,但由于国民党军在抗日战场上消极抗战,征兵并不顺利。

反观人民解放军日渐兵强马壮,此消彼长之下,国民党居然甘冒不韪,四处抓壮丁充兵。

而也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了冯学永与李秀英的分离。

年5月,冯学永要回自己父母家帮忙干活,当时李秀英已经有了七个月的身孕,不能随丈夫一起回婆家。

冯学永惦记大着肚子的妻子,在父母家干完活就迅速往家赶。

没想到却正巧撞上了国民党的征兵队伍,冯永学来不及躲藏就被强行带走了。

蒋介石

被抓期间,他多次策划逃走,但奈何身处敌窝,每次逃走都被抓了回去,再遭受一顿毒打。

冯学永的日子不好过,在家中等待丈夫回归的李秀英,她的情况也没好到哪去。

在怎么也等不到丈夫回来,李秀英托养父母出去打听情况,经过几番周折,才打听到国民党在附近征兵的消息,她猜测到丈夫很可能被抓走了。

一时之间,强烈的担忧充斥着李秀英的情绪,谁都没想到她因为情绪波动太大昏厥了过去。

等她再次醒来,已经是第二天,家人都劝她,冯学永身强体壮,即使去当兵,也能平安归来,让她安心养胎。

李秀英想到肚里的孩子,决心振作起来,丈夫不在家,她就好好照顾家里,等待他的归来。

那个年代,人民的生活水平远不及如今,没有太多的时间留给李秀英伤心,她很快就重新投入到了忙碌的生产生活中。

当时李秀英的养父身体并不好,养母年纪也大了,家里的事情一下子都撂到了李秀英的身上,李秀英挺着大肚子,扛起了一家人的生计。

李秀英一边照顾老人孩子,一边等待丈夫的消息。

李秀英

活出自我,成长为劳动模范

然而冯学永的消息还没有传来,李秀英家所在地区先迎来了解放。

家庭环境造就了李秀英的坚韧,解放后,她积极参与新思想的学习,配合组织上的工作,很快,她就因为思想先进,积极进步而被党组织正式接纳。

新中国成立后,李秀英家的日子好过了不少,但淮河的水患却一直是当地人的噩梦。

年的时候,李秀英就经历过一次淮河水灾,幸运的是她获救了,然而这次患难经历,却给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

淮河水患是有历史原因的,公元前年至年间,围绕着淮河修建了几条重要的古运河,这在当时是贯穿南北交通的重大利好措施。

然而,通济渠是从黄河引水入淮,黄河侵占了淮河的入海河道,淮河流域降水强度又非常大,导致淮河排水速度慢,十分容易形成洪涝灾害。

年夏,淮河流域再次形成洪灾,地方向中央汇报的电报上写到:由于躲避洪水,人们爬上树,却被毒蛇咬伤咬死的情况;那些没来得及爬上树的群众,很多被洪水冲走了,这次水灾死亡人数高达人。

加急电报

毛主席看到这触目惊心的数字,愤而低吼:“不解救受灾群众,还叫什么中国共产党!”

不久后,党中央下达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

听说要修淮河,深知淮河水患危害的李秀英第一个报名,不仅如此,她还组织了全村26名姐妹,组建了“女子突击队”。

治淮行动正式开始前,她才三岁多的孩子主动帮妈妈拿行李,依依不舍地目送妈妈去参加劳动。

李秀英

当时淮河治理工程工期非常紧,必须在四个月内完成余万立方米的土方。但当时中国的机械工业并不发达,按照当时的生产条件,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3岁的李秀英带领着“女子突击队”,与男人一起竞赛劳动,夺红旗,不遑多让,男人们都非常服气,这也更加激起了工地上人们的劳动热情。

那时的淮河两岸,人声鼎沸,劳动者日夜加油干,笑呵呵地抬土修大河。

李秀英带领的“女子突击队”,在一次担框抬土的劳动中,生生扛断了四根虎口粗的木杠,晚上回到宿舍之后,她的整个肩膀都肿起来了,却忍着没有叫苦叫累。

第二天,她又强撑着起床参加劳动。

当时还要在河里淘沙子,李秀英也冲在最前面,十一月的河水冰冷刺骨,李秀英和大家一起光腿站在河水里淘沙,河水刺得小腿都麻木了,直到晚上回到宿舍才能感觉到阵阵的刺痛。

左二:邓颖超;右一:李秀英

她自从生下与丈夫的第二个孩子后就没有调养好身体,此时,她又以拼命的姿态投入到治水工作中,长时间的劳累和浸泡在冰冷的河水里,她的身体终究是扛不住了。

后来,她感到身体有些不适,却没想到自己竟然倒在了治水现场。

住院后的李秀英暗骂自己身体不争气,尤其是在时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副部长的钱正英同志的探视后,更是倍感愧疚。

她在领导必须住院的要求下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争取早日出院。

身体刚刚有所好转,医院,赶赴治淮现场。

李秀英

正是有了一批批像李秀英这样的治淮儿女,淮河水域的水患才能得到较好控制。

事后,所有治淮儿女都受到了党组织的表彰,表现突出的李秀英被授予特级治淮劳动模范的称号。

这一次的荣誉加身,让李秀英的人生发生了不可预测的大转折,因为正有两个惊喜在等着她。

主席接见,最珍贵的荣誉

年国庆节前夕,24岁的李秀英作为治淮劳模参加全国政协会议。

能够远距离见到真实的毛主席已让她激动万分,她没想到会议结束后,钱正英会把她带到了毛主席面前。

李秀英接受组织表彰

毛主席亲切地与李秀英打招呼,并询问了很多关于治淮工程的问题,李秀英一一应答。

谈话的最后,她拿出自己的笔记本,由毛主席做了亲笔签名。

而这个带有毛主席签名的笔记本也成为了李秀英珍视一生的“最珍贵的荣誉”。

直到老年,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李秀英依然激动得心口发烧。

与毛主席面对面会谈是李秀英遇到的第一个惊喜,而第二个惊喜是她想都不敢想的。

毛主席的亲笔签名

全国政协会议结束后,党组织为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以李秀英为原型筹拍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影片。

当影片陆续上映,冯学永所在的连队也参与了学习。

原来,冯学永后来一直被迫留在国民党军中,直到他的长官认清局势,改弦易辙,转投中国共产党,冯学永才有机会加入解放军。

怀揣着对国民党的恨意,冯学永在战场上异常英勇,战功不断,逐渐升任为一连之长。

李秀英

在此期间,他多次往家里寄信,可是战火纷飞的年代,许多书信都是有去无回的。

冯学永不止一次思索,在这乱世里,妻子李秀英是否平安,当时那个孩子,是否平安降生。

冯学永一直没有和家里取得上联系,直到观看影片后,他通过与拍摄方的沟通才得知了妻子李秀英的一些情况。

由于李秀英有自己的事业,两人并没有团聚太久,她就继续回到家乡投入工作岗位中了。

但是此次重逢,他们知道了彼此的情况,经常写信诉说衷情,即使分隔两地,两人也感受到自己被爱意包围着。

李秀英和朋友

年,李秀英决定辞去家乡的工作,去往丈夫的身边。

在她看来,丈夫冯学保家卫国的重担,远比自己的文职工作更重要,为避免长期分离,影响夫妻感情,她来到了部队,做了一名随军家属。

冯学永对妻子的深明大义非常感激,更是对妻子爱重有加,两人终于过上了自己甜蜜的小日子。

之后冯学永的部队换防,李秀英也毫无怨言地跟着来回跑。

直到年,时任团长的冯学永转业到地方,李秀英也才回到家乡,在印刷厂任职。

至此,两人才算真正地安定下来。

李秀英

奉献余热,精神传递

两人时常回忆起曾经,当年冯学永只是李秀英舅舅家里的帮工,敦实憨厚。

而李秀英,是自幼被过继给舅舅的,舅舅家小有资财,把李秀英养育得非常好。

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纪,养父母舍不得李秀英远嫁,想招一个上门女婿,多番踅摸,养父母相中了店里帮工的冯学永。

冯学永长得健壮,又踏实肯干,很得李家人的青眼。李家人和冯学永的父母简单商议了一下,决定让两个小年轻相处看看。

右一:李秀英

李秀英和冯学永朝夕相处,彼此的为人都看在眼里,从互相欣赏到渐生情愫也没过太久。

双方都有意,家里人又都知情,之后的一切变得顺理成章。

两人在双方父母的支持下成婚了,更是第二年就生下了他们的大女儿。

两人分离时,第二个孩子也快要降生了。

年少时的相遇相知,婚后不久的分别,直到六年后的重逢,然后两人又异地了多年。

虽然经历了这么多坎坷,但两人都对婚姻抱有最炽热的忠诚。

中间:李秀英

李秀英和冯学永共育有五名子女,大女儿随母亲加入了民兵队伍,小女儿在父亲的影响下参军入伍,小女儿所生的外孙,也在长大后走入了军营。

随着儿女长大成人,她和丈夫冯学永也逐渐变老,李秀英想和丈夫永远在一起,可时间不可逆,冯学永先一步离开了她。

冯学永离世后,儿女担忧母亲李秀英长期沉浸在悲痛中对身体不好,提出把她接回家照顾,可是李秀英却不愿给儿女添麻烦,坚持自己独居生活。

李秀英(左二)领到光荣牌

令儿女没想到的是,母亲李秀英即使在悲痛中也活出自我,帮扶其他生活不便的老民兵,还热心社区的公益活动。

年,92岁高龄的她还坚持到社区去给年轻人讲党课,讲祖国发展史。

作为阜阳市颍泉区胜利社区的“五老先进个人”,她总是谦虚地说:“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现在的好生活。我永远对党感激,对党忠诚”。

正是有李秀英、冯学永这样老一辈的人物一心为国为民,我们普通人才能过上安稳的生活。

如今幸福的生活离不开老一辈的拼搏奋斗,我们也要继续传承奋斗精神,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
查看完整版本: 1952年,我军一连长在观影时突然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