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讲到春秋时期,这篇来聊聊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一般指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这多年,
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命名。
诸侯势力
经过春秋近年的战争,
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
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
维系周王室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
战国初年,晋国被赵魏韩三家大夫瓜分,
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
其中燕、赵、魏、韩、楚、秦、齐、鲁七国的势力较强,
史称“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国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
而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扩展疆域。
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也不过六七万人,
而在战国时期,秦国、楚的兵力都达百万,
燕、赵、魏、韩、齐等国的兵力也都数十万人。
战国中期以后,各国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
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
其他几国逐渐衰落。
都江堰
公元前年,
蜀郡郡守李冰主持,
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
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成为一个系统,
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建成以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被称为“天府之国”。
都江堰建成之初,灌溉面积五六十万亩。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不断维护和修整,
都江堰的灌溉面积超过多万亩。
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构成。
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
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
鱼嘴是在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
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
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排洪。
宝瓶口是在内江下游人工凿山开出的出水口,
引水流入网状的渠道,
灌溉农田。
飞沙堤是分水堤坝与宝瓶口之间长达米的滚水坝,
在洪水期用于泄洪,
并减少泥沙淤积。
年5月12日,
四川的汶川地区发生了8级大地震。
虽然大地震造成都江堰鱼嘴的地表出现裂缝,
但鱼嘴仍在发挥将岷江分成外江、内江的分洪作用,
外江一侧的水闸也能正常开闸放水。
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
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诸子百家
战国时期,
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
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
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
“诸子”的“子”,是先秦时期的一种尊称。
春秋时期,一般称卿大夫为“子”。
到春秋末期,由于学者著书立说和讲学之风兴起,
人们使用“子”来尊称著名的学者和老师。
到战国后期,“子”便成为一般学者的尊称了。
战国末期的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他反对空谈仁义,
强调以法治国,
树立君主的权威,
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商鞅变法
公元前年,
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
使秦国的国力大大增强,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出生于卫国,原名公孙鞅,
后因功被秦国封于商(今陕西丹凤),
因而被称为商鞅。
商鞅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
秦孝公死后,商鞅遭诬陷。
商鞅起兵反抗,
失败后被车裂而死。
各国经过变法改革,
政治、经济、军事、法制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革,
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加速了。
公元前年,
秦国发动强大的攻势,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
下篇就来聊聊统一六国的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