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洞宾与《太乙金华宗旨》
吕洞宾,大名鼎鼎的八仙之一,在八仙排行中虽不是“老大”,但是其影响却是其他七仙无法相匹的,其他七仙的专庙寥寥无几,而奉祀吕洞宾的吕祖庙、吕祖阁却成千上万遍布各地。
吕洞宾原名吕岩,唐太宗贞观二十年(公元)四月十四日巳时,出生于河中府永乐县(今山西芮城)。自幼好读,淹博百家,但三举进士不第。武则天天授二年(公元),年已四十六岁的吕绍先又去长安应考,在酒肆中遇见上天仙使钟离权。钟离权让他做了一个建功树名、出将入相、封妻荫子的美梦,醒后方知功名利禄均为梦幻,遂大彻大悟,拜钟离权为师,赴终南山中修道,改名喦,字洞宾。其后遍游山水,传道度人,五十三岁归宗庐山,六十四岁上朝元始、玉皇,赐号纯阳子。
纯阳真人吕洞宾吕洞宾是王重阳的师傅,丘处机的师祖,他的学说也被成为纯阳学说,后来明清扶乩托名吕祖的乩坛写成了道家内丹典籍《太乙金华宗旨》,书的全名为《吕祖先天一气太乙金华宗旨》。这本书与近代量子力学和心理学还产生了一些关联,这是怎么回事呢?事情要从一位民国著名的汉学家讲起。
中学西播的卫礼贤
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派兵强占青岛、年3月6日。中德签订《胶澳租界条约》,自此青岛成为了德国的租借地。年,一个名叫理查德·威廉(RichardWilhelm—)的德国年轻人来到青岛,开始了他的传教生涯。来到中国后,他取名卫希圣,字礼贤,亦作尉礼贤。
卫礼贤同任何虔诚的传教士一样,他当时来中国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向广大的中国人传播上帝的福音,但卫礼贤并不属于那种宗教狂热分子,他是一个对文学与艺术有着较高天赋和良好修养的人,所以从踏上中国的土地开始,对于了解中华民族及其思想与文化的兴趣就远远超出了宗教事务本身,不久他就将兴趣和精力投向办教育、办医院,从而踏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门径。在中国呆了20多年之后,卫礼贤成为了民国著名的教育家,汉学家。
卫礼贤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家的思想有着很深的造诣,他翻译出版了《老子》、《庄子》和《列子》等道家著作,还著有《实用中国常识》、《老子与道教》、《中国的精神》、《中国文化史》、《东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变迁》、《中国哲学》等著作。在研究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卫礼贤认识了一位老师,他就是晚清学部副大臣、京师大学堂监督劳乃宣。据说这位耆宿硕儒曾送给卫礼贤一本书,这就是《太乙金华宗旨》。(此处当是存疑的,我没有找到该说法的证据,卫礼贤也有可能是通过别的方式接触到了这本道家的修仙著作)
荣格心理学
卡尔·荣格(CarlGustavJung,—),瑞士心理学家。创立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提出“情结“的概念,把人格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主张把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荣格与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有着6年的紧密交往与合作,但是后来由于学术分歧两人分道扬镳。跟弗洛伊德决裂之后,朋友和同事们背弃了他,他的学说也遭了严厉地批评,他个人精神方面亦出现问题,荣格和他的学说犹如走入一条死胡同。
在这个时候,卫礼贤和他带来的东方哲学启发了他,帮助他解决了研究集体无意识过程中遇到的困境,他和卫礼贤合作研究从而极大丰富了自己的心理学说。卫礼贤和荣格曾仔细研究过《太乙金华宗旨》,并于年合作出版了《金花的秘密》,从心理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的文化,比较了中西文化的差异。《金花的秘密》是荣格和卫礼贤对《太乙金华宗旨》的长篇评述,荣格对《太乙金华宗旨》的有着这样的评价:
中国用朴素的语言揭示出深刻的真理,带来了金花的优雅芬芳,使西方人对于生命和道有了新的感受。
此后,荣格又与有着“爱因斯坦的继承人,纵横物理世界的上帝之鞭”之称的泡利有着长期的交往与合作,他们之间的友谊与学术交流还催生了同时性(synchronicity)概念的问世,将科学世界与精神世界连接到了一起。泡利就是那个你中学学过的泡利不相容原理的提出者,据说荣格曾经用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治愈过泡利的心理问题。
年3月1日,卫礼贤去世,同一年5月10日荣格在慕尼黑纪念会上发表了纪念卫礼贤的演讲,在这篇演讲中荣格讲述了对《易经》的看法:
不仅许多汉学家,甚至是大多数现代中国人,都只能把这部著作看成一堆荒谬的符咒。也许没有哪部著作能像《易经》那样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几千年来,中国最杰出的人一直在这部著作上携手合作,贡献力量。它虽然成文甚早,但万古常新,至今仍然富有生机,影响深远,至少在那些理解其意义的人看来是如此。
荣格还在这篇演讲中讲到他曾邀请卫礼贤在苏黎世心理学俱乐部做过一次演讲,在这个演讲中卫礼贤演示了《易经》算卦的操作方法,同时还做了一项预言,这项预言不到两年就准确无误地应验了。至此,吕洞宾的《太乙金华宗旨》和欧洲的荣格心理学联系在了一起。
成仙与梦境
前面讲了一堆历史故事,到底《太乙金华宗旨》说了什么呢?我们来初窥一下门径。
在书中第二章元神、识神开篇有这样一句话:
天地视人如蜉蝣,大道视天地亦泡影。惟元神真性,则超元全而上之。
这句话在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基础上又上升了一层,天地在大道面前也不过是像泡影一样虚无缥缈,只有人的元神真性,是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存在,那什么是元神呢?
凡人投胎时,元神居方寸,而识神则居下心。
这里说人在投胎的时候就有两颗“心”,其中元神居住在脑门心的地方,识神居住在胸膛心的地方。元神没有形态,而识神有形态,像一颗大桃,有肺遮蔽之,有肝辅佐之,有大小肠承载之。识神承载着人的欲望,比如一天不吃饭识神就会难受不自在,如果受到惊吓就会让人跳起来等。但是,脑门上的元神是万万不会被这些世俗之物所触动。
形如大桃,有肺以覆翼之,肝佐之,大小肠承之,假如一曰不食,心上便大不自在,至闻惊而跳,闻怒而闷,见死亡则悲,见美色则眩,头上天心何尝微微些动也。
元神是用来沟通的真意,不可能随便动,对于凡人来说,只有在濒死的时候元神才会动。
方寸中之真意,如何能动。到动时便不妙,然亦最妙,凡人死时方动,此为不妙;最妙者,光已凝结为法身,渐渐灵通欲动矣,此千古不传之秘也。
书中又说人有魂魄,魂属阳,轻清之照也,来自于浩瀚的太虚,与元始是同一类型。而魄则相反,是沉浊之气,属阴,魄居住在识神中。魂让人求生,魄却希望死。
魄给我们带来的是欲望,贪吃,好色都是魄带来的。而魂给我们带来的则是光明和梦境,魂在白天安住在眼睛里,夜晚睡眠,就安住在肝里,在眼里时,使人能看;在肝里时,使人做梦,梦就是神在游荡。哪怕是九天九地,一刹那间也可以走遍,但醒来之后却昏昏然什么也不记得了。那是受到形体的拘束,也就是受到魄的制约。
魂昼寓于目,夜舍于肝,寓目而视,舍肝而梦,梦者神游也,九天九地,刹那历遍。
吕洞宾与钟离权还记得钟离权让吕洞宾做的梦吗,梦中几十年的官场生涯其实只是一瞬而已,醒来时梦中所有经验却都历历在目,这就是魂的作用。由于四维时空的约束,凡人不可能拥有这种瞬间体验几十年生活的能力,只能一分一秒切实度过,那么谁可以做到呢?仙人可以,学道的人如果能炼尽阴魄,成为纯阳之体,就可以有这种体验了。
如果你能控制自己的梦境,神游太虚,瞬间游遍九天九地,一梦度尽凡人半生,世俗的欲望还会让你产生一丝一毫的动摇吗?到那时你看世间万物可能也不过刍狗罢了。相反如庄子所说嗜欲深者天机浅,如果一个人欲望太过,那可能离得道还远得很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