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旗袍的起源变化及文化象征
TUhjnbcbe - 2024/12/26 15:55:00

一、旗袍的历史与演变

(一)起源

中国文化有五千年之久,虽然「旗袍」只占了其中二百多年,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不容忽略。旗袍是袍服的一种,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深衣是中国最重要的服装形式之一,它影响了中国大部分朝代的服制。深衣为右袵,下摆不开衩,长至脚踝,左面衣襟加长,加长后衣襟成三角形。此时的袍服是一种不分上衣下裳、上下通体、男女通用的长衣。

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推行八旗制度,通称八旗,满族人因此称为「旗人」,而他们的日常服饰就被后人统称为「旗袍」。当时的旗袍以宽筒直身为基本样式,圆领、大襟左袵、窄袖、四面开褉、带钮扣、束腰带。当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袖口,因形似马蹄,被称为「马蹄袖,又称「箭袖」。

至于满族人的衣服材质也很特别,其中一项是鱼皮!因为女真人是北方游牧民族,他们的制衣材质大都来自畜养的牲畜,或在松花江中捕到的鱼,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至今用鱼皮制衣裳的女真人已极为少见。

(二)清代

年,清兵入关,明朝灭亡,满清正式统治中国。当时能穿上「旗袍」的只有紫禁城里的王公贵族,以及有着旗人血统的满人女性才能穿,其中有例外的,就是被皇帝选进紫禁城里的汉人妃子。

虽说旗袍在清初是皇族的象征,但毕竟是在汉人社会,在入关前后也有些许差别,例如:旗袍的材质在入关前是以动物的皮来制作,入关后则是以汉人常用的棉布或丝绸制作;入关前旗人在袍里只有穿一件衬裤(现代人称卫生裤),入关后受汉人穿着方式影响,换掉衬裤,和汉人一样内着裤子,再罩上袍子。

在样式方面,清朝前期流行的是两边为衽片,以右衽,在衽上绕上一条白色小丝巾,一边盖在衽里,一边露在衽外,在露出的一端可绣上一些图案,图案可不能乱绣,阶级低只能绣花,若是凤鸟只有皇后的衣服能绣。袂宽大,已有短小的立领。

(三)民国

在民国初年,最早穿上旗袍的是一群上海女学生,较正式的穿法是「上袄下裙」,因为在民国刚成立时,政府就制订出一套男女的礼服样式,男的是长袍马褂,女的是百褶裙配上对襟短袄,在国家大典或是喜庆宴会中,就必需穿出场。

在民初至十四、五年间,一般平民妇女多穿着袄裤居多,同时也流行短袄和及地的长裙。民国十七、八年时期,旗袍的名称才正式出现在社会上,至此旗袍大受妇女们的欢迎。由于此时生活型态比以前复杂,又加上「五四运动」使中国的女性,开始将更多自己的想法展现在衣物上,进而将之前较为宽松的旗袍,改良较为贴身,展现曲线美。

民国时期属于旗袍的黄金年代,当时全中国的时尚中心——上海。当地年轻女性穿着合身剪裁的旗袍,突显出女性线条之美,开叉开至膝盖的位置,旗袍在当时代表中国的新气象,也因为电影的大量发行,造就许多女明星兴起,旗袍穿着也在女明星的示范下,成为新一代的服装流行趋势。

抗战结束后,由于生活环境及社会经济,较为贫苦,呈现在服饰上,旗袍减少许多繁杂的装饰,样式改成简单且实用。而到了五六十年代及八十年代期间,是旗袍在两岸三地长久的没落期。因为这个时期的女性开始有工作,而不是只能待在家的闺女、人妻。旗袍是合身剪裁,行动时难免受到影响,于是在中国,旗袍逐渐被西洋化的服饰所取代,在这阶段的女性大多将旗袍收进箱子的最底部,选择外国的裙子洋装,这类的服饰让女性能活动自如不碍事并且能利落些,渐渐的,旗袍不再是女性服饰的首选,旗袍对新时代的女性也只有「麻烦」二字可言,会穿上旗袍的人只有在家不用做事的官太太。那时的旗袍,俨然是老派的代表了。

二、旗袍在文艺作品中的象征

由于旗袍能展现女性美,并且象征中国文化,在文艺作品中被广泛运用,我们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张爱玲小说《金锁记》和王家卫电影〈花样年华〉为范例,解读旗袍在文艺作品中的意象。上述两种文艺作品中的旗袍都是清末以后的改良版,前者是宽大的旗袍,后者是合身的旗袍。

(一)张爱玲——《金锁记》

1、张爱玲的服装品味

张爱玲,本名张瑛,一九二一年出生于上海,有着显赫的家世背景,张爱玲洋派的母亲喜爱西方文化,有自己的见解及想法,也影响到了张爱玲的思想,所以张爱玲对自己的品味及风格也是有所自信的,她毫不在意一般人的评论,坚持自己的主张,与众不同的品味尤其发挥在衣饰上。

张爱玲喜爱旗袍,她会亲自选取材料、设计衣服,她在自己第一本出版的书籍《传奇》的封面,放上自己的旗袍照;在《对照记》中有数张穿着旗袍的旧相片。《张爱玲私语录》中提到,张爱玲是「宁愿不买书,也要买衣裳的」,张爱玲在美国时期,最信任的朋友就是宋淇夫妇俩,三个人是多年的好友,有一次,张爱玲写信要求宋淇夫妇替他做一件旗袍,还画了款式图样:「白地黑花缎子袄料,滚三道黑白边,盘黑白大花钮」,这要求不仅一次,在她和赖雅结婚时,也请宋淇夫妇再帮她做一件改良式的旗袍。

2、《金锁记》中的旗袍意象运用

张爱玲对服装的讲究是出了名的,她对自己作品中女主角的服饰自然会作精心的设计,例如《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原是麻油店女儿,曾经是「十八九岁做姑娘的时候,高高挽起了大镶大滚的蓝夏布衫袖,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上街买菜去」。以蓝色棉布作为家境普通的象征。七巧嫁入大户后,为了不被人看轻而「穿着银红衫子,葱白线镶滚,雪青闪蓝如意小脚裤子」。旗袍和裤子颜色有红、白、绿、蓝,色彩丰富,象征身分地位的提升。

在张爱玲的作品可以发现,她会藉由旗袍样式,表达女性深沉的情感,在张爱玲眼中,服装是女人生命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痕迹,张爱玲利用女人身上的旗袍说了很多话。

(二)王家卫——《花样年华》

年上映的香港电影—《花样年华》,由王家卫导演执导,是张曼玉和梁朝伟领衔主演,男女主角因为这部片在国内外得到许多讲座,也引领了旗袍复兴时期。故事讲述年的香港,张曼玉演饰一位出生于上海的60年代香港的白领丽人,她永远梳着秀丽的高高发髻,化着典雅的浓妆,长长的睫毛和一潭秋水般的大眼睛,无时无刻不吸引着身边男人的视线,身上总是身着旗袍,像所有受过良好修养的上海女子,在公司里她有大家闺秀的风范,是老板的左膀右臂;在家里她则有小家碧玉的娇柔,是丈夫的贤妻良母,即使下楼买碗面,她也会仔细的打扮好才出门,用旗袍表现出完美的身形,也给外人一种完美的印象,在矜持细腻的旗袍下勾勒出一个东方女人玲珑有致的曲线,这样的张曼玉,在这部电影中,她全身上下透露着中国古典女人的魅力,同时她的每一寸肌肤却又都散发出香港现代女性性感的风情,这种东西方美的完美结合,当时几乎只有在香港电影中才能看到。

张曼玉在电影中精湛的演技,旗袍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功用,在电影里,张曼玉穿着至少二十套以上的旗袍,每一套旗袍和配件在电影里都有特殊意象,除了表现出剧中人物特质,也引发千禧年后旗袍在亚洲的热潮。旗袍在电影中赋予了张曼玉和其他女性不一样的氛围,在电影中,当张曼玉知道了她先生外遇后,她身穿的旗袍从古典保守的暗色系转变成鲜艳的亮色系配上花朵的图案,用如此亮眼的旗袍想要挽回已经爱上别人的先生,却没有达成此目的,反而吸引了由梁朝伟饰演的邻居。

张曼玉带着传统女性的羞怯,还带了点报复的心态,选择慢慢接受同样受到另一半背叛的邻居梁朝伟,在初期对于梁朝伟的追求,张曼玉的心其实已经真的爱上梁朝伟,只是碍于传统社会女性的矜持,而迟迟没有表示。在旅店的那一段演出,张曼玉穿着大红色的旗袍,这是喜气、开心、热情的颜色,明显地告诉观众们,张曼玉已沉浸在爱的芬芳里,心中对梁朝伟有着热切的情感,甚至呈现出无法自拔的喜悦。

后来,梁朝伟想要离开香港,以战地记者的身分前往柬埔寨的首都金边工作,但在这前,两人心中都有同样的一段话想与对方说:「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愿意和我走吗?」但两人始终都没向对方说,于是两人就这么错过了,在这段对话中,张曼玉身着一件翠绿色带有白色格纹的旗袍,象征着她对于爱情的期待与希望,但是却被明显的现实所束缚着。

三、旗袍在社会文化中的象征

旗袍多半出现在重要的场合,前清时期只有王宫贵族能穿上它,除了在紫禁城里被选为妃子的汉人女性能穿上它以外,其余皆是穿一般唐装或是汉衫。那时的旗袍,是皇室贵冑的代表,并用上极好的料子;晚清时期到民国初年,上海的年轻女性穿着合身剪裁的旗袍,在舞厅里跳着舞,生姿摇曳,那时旗袍就在他们的青春年华里深深扎着根,但是贴身旗袍在传统保守的社会中不被认可,一直到观念开放的现代社会,旗袍做为性感符号已能被接受,但其象征的社会地位仍然不高。

(一)宋美玲

前文在旗袍的历史中提道,旗袍在清朝是王公贵冑身着的服饰,从满人入关开始,汉服就算是屈居于后了,只是平民服装、工作服的等级。不过到了清末,旗袍从宫廷服饰渐渐成了「大众化服饰」。在社交场合中,旗袍是一定会出现的服装,上了年纪的中年妇人,穿上旗袍,除了可以修饰自己被岁月留下痕迹的身材,更可以在众太太间展现自己的品味,女人的心机是很容易在旗袍上展现的,有人穿着花俏,有人穿着典雅。男人在官场、商场中斗心机,太太们则在旗袍的样式、花样、配件上争奇斗艳,一件比一件华丽。

布庄及旗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早期做旗袍的方式最传统的是先到布庄挑挑、买布,再请师傅测量自己的身围,制作出专属个人的旗袍,这种制作旗袍的方式,向来都是有钱人家才能做到,那是旗袍最争奇斗艳的一个时期蒋宋美龄女士来举例,无论蒋夫人出现在国际重要场合,还是在国内参加晚宴,总是以一袭颜色大方、合身的旗袍亮丽的出现各种场合,让人们争相模仿。宋美龄在国际场合中充分展现中国含蓄的美,也用服装告诉外国人:「我是中国人。更是史无前例上了三次《时代杂志》封面的东方传奇女子。而她也是旗袍史上死忠的支持者之一,她除了总是以旗袍示人以外,也曾因媳妇不穿旗袍而不愿与之会面。

(二)金大班的最后一夜——金兆丽

在白先勇的小说《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女主角金兆丽领着十来个舞小姐出场,她穿着「黑纱金丝相间的紧身旗袍,一个大道士髻梳得乌光水滑的高耸在头顶上;耳坠、项、手串、发针,金碧辉煌的挂满了一身」。黑纱加上紧身,是性感的象征,旗袍掺入金丝加上金碧辉煌的首饰,象征大班的气势。由此可知,只要将旗袍的样式从宽松改为贴身,旗袍的意象立刻从端庄变成性感,但其象征的社会地位也一落千丈,尤其是现代穿着性感旗袍的女性,最常见是的槟榔西施,再者是网络游戏的虚拟性感美女,和传统旗袍的形象截然不同。

旗袍,因为电影、连续剧的热潮,旗袍在千禧年后开始成为了大众文化的服饰,在路边摊都能看见它的踪影。而商人为了能够快速并便利的制造旗袍,旗袍开始成衣化,抛弃了「量身订做」的传统旗袍文化,虽说成衣厂快又好,却也在无形中打击了不少按照古老传统制做旗袍的手工店,于是传统的手工店逐渐凋零,布庄也随之黯淡。旗袍的成衣化虽然造成手工店的没落,同时却有新的发展,旗袍受到现代设计师的注意,开始与洋装、纺纱、外套、风衣等服装结合,与洋装结合的旗袍,例如上半身还是旗袍的样子,下半身却做出大圆裙的模样;与纺纱结合的旗袍,象是拼布的一种,一件无袖的旗袍在两边手臂上拼接纺纱袖,营造出东西合璧的古典美;加上旗袍元素制成的外套,有长版也有短版的,有些把复杂的盘釦去除,换上方便的拉;和旗袍合成的风衣有单排釦或双排釦,和外套一样,去除了复杂的盘釦,转而变成一件雍容华丽的大衣…等,这些合并改变了现代人对旗袍以往的刻板印象,更创造出新的商机。

虽说这些产品吸睛好看,但旗袍在现代人眼中终究是不够实用,穿起来仍不如西式服装便利,还有另一个原因:全球暖化,均温上升。贴身的布料容易闷出汗水,尤其在又热又湿的气候,更是让人闷热难耐,若在炎热的夏天穿上旗袍,就算坐在树荫下也不够凉快,除非整天都坐在冷气房里。若是职业妇女,要做的工作很多,不到几分钟,一定是「香汗淋漓」。又加上近年来的夏天温度屡屡创下新高,连蚊子都可以跑到中纬度地区生活了,还怎么会有人能忍受整天穿旗袍?于是,在时尚的潮流褪色后,旗袍又再一次的没落,传统的手工店,平时只能为少数尝鲜好奇的游客、演艺明星、年纪大的贵妇制衣。端庄精致的旗袍是高贵社会地位的象征;贴身性感的旗袍一面是时尚另一面却是低俗美艳的象征,但旗袍肯定不会有「灭绝」的一天,就像「和服」是日本文化的象征,「旗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在所有公开的、国际的、节庆的场合中,绝对少不了旗袍元素!

1
查看完整版本: 旗袍的起源变化及文化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