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药堪称世界化学制药的先驱,古往今来,中药学从未排斥过化学药物的使用,但是中药的主体无疑是天然的植物、动物和矿物极其简单的加工品。这就决定了绝大多数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以及与之相应的一药多效性。对于相当数量的中药来说,不同的功用应该具有不完全相同的物质基础。由此不难知道,不同的功用,其有效用药量也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
临床实践早已证明这种推论的正确性,例如,槟榔具有驱绦虫、驱蛔虫、行气除胀、缓泻通便等功效,其用以行气、缓泻,在汤剂中一般用6~15g,就可以达到预期疗效;但要驱蛔虫则应该用至60g;而虫体更大的绦虫所需的用量会更大,有经验报道其用量需要多克。又如洋金花,用以止咳平喘,有时仅需数百毫克;用以止痛,常常需要数克;如果要达到麻醉的效果,必须用至十多二十克。其间相差达到百倍之多。
以上当然是个别非常典型的药物,容易引起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