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拳北腿”是中国功夫的重要流派,而岭南是南拳的发展中心。南拳的兴盛离不开人才的培养。黄飞鸿、黄麒英、叶问、李小龙、梁赞等宗师,又和佛山有着密切的关系。泱泱华夏,唯独佛山武术独树一帜,声名远播,其中原由,耐人寻味。
上图_叶问(年10月1日—年12月1日),原名叶继问,曾用名叶溢
偏居一隅民风彪悍岭南地处南疆边陲,东揽江浙,西挽云贵,北隔五岭,南阻大海。全境地形复杂,潮湿多雨,直至明朝仍被视为蛮烟瘴疠之地。由于开发较晚,当地毒蛇猛兽横行、自然条件不佳,岭南民间养成了好勇斗狠、敢于冒险、不屈不挠的精神特征。
历史上有4次大规模人口南迁的高潮。移民文化和岭南文化相互联系、彼此碰撞,造成社会治安恶化、宗族争斗频繁,迫使百姓习武自卫。而宋、明两朝亡国后,均以岭南作为反抗平台,忠烈节义的民族情怀深入民间,对岭南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受五岭和南海的阻隔,岭南地理位置相对封闭,历来是官宦贬谪、军人流放和逃避战乱的理想之地。一些身怀绝技的高手和军人流落岭南,有些人开馆授徒,赖以谋生。明朝军事家郑若曾在《江南经略》中记载:“南拳,似风似蔽似进似退,凡四路。”说明南拳至少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岭南特殊的人文、地理和风俗环境,为佛山武风盛行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上图_《江南经略》是明代军事著作之一
经济繁荣商贾云集佛山“肇迹于晋、得名于唐”,不过“乡之成聚,相传肇于汴宋”。北宋初年,朝廷在广州设置从事对外贸易的市舶司,并在佛山成立分支机构。明朝时,佛山“合西北二江之流,从外省来者皆问途于此。富贾殷商,货物辐辏”,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首。在“天下四聚”中,佛山排名第二。
明清时期的佛山,“百货山积,凡稀缺之物,会城(广州)所未备者,无不取给于此。”充分说明了当地的经济实力之强。清乾隆年间,佛山“四万商贾萃于斯,实岭南一大都会”,城内有条街巷,户口十余万家。年,佛山发展成门类齐全、工商繁盛的城镇,有手工行业多个,商业及服务业70多个,从事种商品生产,店铺多达余家,18个省在此设立会馆,不少外国人选择在此开设商铺。
物阜民丰的佛山,各路武术人才纷纷来此谋生。成立时间最长、人数最多的鸿胜武馆创始人张炎,是江门新会人,咏春宗师梁赞是江门鹤山人,弟子陈顺华是顺德人,洪拳宗师黄麒英和黄飞鸿父子是南海西樵人。经济繁盛的佛山,为吸引武术人才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上图_梁赞(—),广东鹤山古劳人,出生于佛山清正堂街家中,晚清著名武术家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外来人口的增加,导致佛山乱象众生,治安压力陡增。据《佛山忠义乡志》记载:当时外来人员“游手求食之民,来往日以千数,诱拐赌博之案层出不穷”,“商贾猬集,则狙诈日生;佣作繁滋,则巧伪相竞”。另据《世济忠义记》记述:“佛山尤地广人众,力田者寡,游手之氓充斥道路。”
明末清初,佛山隶属南海县。当地实行官吏负责征粮纳税、豪绅富商管理地方的堡、乡建制。面对日趋严峻的治安状况,维护稳定势在必行,豪绅组织团练勤练武术,强化管理,而富豪地主同样需要武师看家护院,提高戒备。明朝中叶,朝廷允许各地征募乡勇。三方因素影响下,佛山耍枪弄棒蔚然成风。
明正统十四年(公元年),黄萧养公然反明,义军人数多达十万之众。义军围攻佛山时,遭到乡勇的顽强抵抗,义军力战败走。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出佛山乡勇满满的战斗力。现实的需要,强化了佛山民间对武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