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中旬前后,央视和一些网络媒体报道“新疆巩乃斯河谷发现大型青铜时代聚落遗址”的新闻,因为早在年8月份,有关中央新闻媒体也报道过类似新闻,地点都属于新疆伊犁州新源县境内,究竟是不是同一地点,我们先不去探究这个问题。
直到现在,很多人不明白新疆历史上最早的人类存在,也不了解新疆人类文化活动的足迹和印痕,今天我们就根据伊犁巩乃斯河流域发现的大型青铜时代聚落遗址,来探寻新疆人类的文化活动,以此见证新疆文化历史的渊源。
01、两次考古发现的青铜时代遗址反映出的问题
年6月13日,央视网消息报道:位于新疆伊犁河谷东部的巩乃斯流域,自古就是我国多民族栖息的地区,遗留有大量富有草原特色的文化遗存。近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在巩乃斯流域的新源县南山,新发现一处青铜时代聚落遗址,距今约年历史。
报道内容为:这处青铜时代聚落遗址是考古专家在对巩乃斯河流域哈勒哈西特古墓葬群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发现的,哈勒哈西特墓葬群是距今两千年左右的汉代墓葬,由大约30多座单人墓葬组成。让考古专家没想到的是,距这些墓葬约50厘米的下方,他们又发现了一处人类生活的遗迹,留存明显的用火、用煤痕迹以及房屋遗址,是距今年前的青铜时代聚落遗址。这一发现扩大了早期人类在这一区域的活动分布,对进一步完善伊犁河谷考古学年代谱系,复原这一地区青铜时代社会状况与聚落形态等,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随后,百度、网易、搜狐、澎湃新闻、考古中国、微博等网络媒体都互相转载和报道了这一新疆考古新发现,但并未对此处的青铜时代聚落遗址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判断,或许需要考古专家来解释诸多未知问题。
年8月10日,央广网消息报道:丝绸之路·新疆天山道枢纽路网日前实地综合考察活动进入新源段考察,当天,考察组发现了年前的早期游牧部族用的环壕聚落,这也是西天山地区规模最大的环壕聚落遗址。
报道内容摘要为:此次也是考古专家们首次在西天山区域发现成系列、成数量体系、成规模的环壕,这也见证了伊犁河谷的草原文化渊源。巫新华表示:“可以把整个伊犁河谷的草原文化一下推到了距今年左右。”
由此可见,这两次新闻报道的发现并不是同一个遗址,但却同在新源县境内,相同的是都属于青铜时期的遗址。在第一次发现的环壕聚落遗址,当时的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新疆考古中心主任巫新华表示:“可以把整个伊犁河谷的草原文化一下推到了距今年左右。”而第二次发现的青铜时代聚落遗址,恰好印证了他的说法,考古专家称“青铜时代聚落遗址距今年前”,那么就断定了这两次考古遗址的具体年代。
通过这两次考古发现,说明伊犁巩乃斯河流域至少在年前,这里就有了人类文化活动足迹。在第一次发现的环壕聚落遗址附近,考古专家发掘出土了一件古代青铜祭盘,并将其命名为阿勒玛勒高足青铜环牛祭盘,这也是早期拜火教的圣火坛,这足以见证了伊犁河谷草原文化的渊源。
02、新疆青铜时代的年代是怎样划分的?
近几十年来,根据新疆各地目前已发现的考古资料证明,大致距今至年左右,约为中原地区的商周时期,天山南北各地陆续步入了青铜时代。
青铜时代,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这个时代处于铜石并用时代之后,而早于铁器时代之前,在世界范围内的编年范围大约从公元前年至公元初年。
关于中国青铜时代的起始时间,目前则是众说纷纭,研究和论述也不统一。有的历史文化研究者认为,将西北地区的早期青铜遗存纳入青铜时代,存在西北地区和中原地区两大独立起源地。在公元前年前后进入青铜时代。
综合史料证明,在伊犁巩乃斯河流域发现的前的人类遗址,比较符合青铜时代的考证年代,再次印证了新疆伊犁河谷人类文化活动的历史足迹。
迄今为止,新疆只见到关于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的报道,其年代距今约一万年左右,比如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境内的和什托洛盖遗址、吐鲁番盆地的交河故城沟西四号台地旧石器点,以及塔里木盆地西部的塔什库尔干河谷的吉尔尕勒旧石器人工用火遗迹等。
在这些遗址点地面上,考古工作者只采集到一些有人工打凿痕迹的石器,并没有进行系统的科学发掘,目前的看法不过是依据埋藏的地层及石器本身的原始特征而作出的初步推断而已。同样,新疆地区的中石器时代文化发现和研究也都略显薄弱。
但对于青铜时代的研究,新疆有不少地方曾发掘出过青铜器,比如库车市曾在墓葬和遗址中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铜器,通过对19件铜器进行检验和分析表明,铜器的加工工艺既有铸造,亦有锻造,如铜簪、锥、耳环、项圈等是锻造加工的,铜纺轮、扣、勺、镜等是铸造的,铜刀则有铸造、锻造、铸造后冷加工三种加工工艺,其年代大约在公元前年左右。
库车铜器时代早于巩乃斯河谷也不足为奇,毕竟库车是最早的吐火罗人从印欧人群脱离出来的一支,然后迁徙进入到塔里木盆地,其年代大约公元前末或者是公元前年初。
可以看出,在新疆有些人类活动的年代,却不能符合专家考古的推断,毕竟在西汉之前,很多人类文化活动的足迹大都缺少记载,只是在西汉时期新疆地区正式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后,才逐渐有了史料记载。
不管怎么说,伊犁巩乃斯河谷新源县境内的青铜时代聚落遗址的发现,可以增加人们对新疆历史文化的了解,起码在历史上这里曾居住过人类,在丝绸之路商道上又有什么意义,包括对今后的经济发展一定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03、分析疑点,挖掘和见证历史意义
我们发现,在巩乃斯河流域第一次发现青铜遗址时,当时出土了一件古代青铜祭盘,考古专家称“这也是早期拜火教的圣火坛”。
那么知识点和疑点就明显暴露出来了。
据新疆历史资料显示,拜火教是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西方称拜火教为琐罗亚斯德教,信奉多神特别是火神,在我国古代史籍中称之为“祆教”、“火祆教”、“波斯教”等,大约在公元前6至5世纪诞生于波斯。也就说距今年左右。
年5月,在新疆帕米尔高原有考古发掘的新发现,专家们确认该遗址为年前拜火教古墓葬遗址。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考察拜火教文化遗址,就其重大发现和深远的历史文化价值给予充分肯定。曲曼遗址确实为年前拜火教古墓葬遗址,该遗址是欧亚大陆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拜火教遗址。
由此看出,而在巩乃斯河流域发现的被考古专家命名为的“阿勒玛勒高足青铜环牛祭盘”,说是早期拜火教的圣火坛,那就难免有些牵强了。毕竟在年代上相差年左右,这件高足青铜环牛祭盘远远早于拜火教的诞生年代。
根据国内外历史资料记载,许多国家将牛作为世界上图腾崇拜的对象,古埃及人和波斯人认为牛是他们的祖先,而中国的《山海经》中记载,炎帝却是牛头人身体,所以把牛作为图腾,用牛祭祀炎帝。还有藏族、广西的苗族等。
关于牛的图腾和祭祀,历史上记载的太多,我们在此就不去过深的探究了。那些早期生活在伊犁巩乃斯河流域的人类以牛作为祭祀,所以也不足为奇,因为牛和草原是相互依存的,被游牧民族当作是图腾或祭祀也是情理之中。
但新疆考古专家覃大海介绍古代青铜祭盘说:“从造型来看,既有草原的风格,底座这部分又具有中原文化内涵的东西。正好印证了我们今天走的这条道,作为亚欧古代的交通大道,东西文化文明都在这里产生、发展。”
众所周知,在年前,也就是秦汉之前的多年,中原地区的人类是否到达西域,我们都不得而知,但至少丝绸之路的形成,应该是在秦汉之前的东周,中原内地与西域就有了商贸往来。
我个人认为,年在巩乃斯河流域第一次发现的青铜遗址,如果其年代在年左右,那么应该是草原游牧部落的遗存,从出土的青铜遗物分析,也是草原部落以牛作为祭祀的见证。再者,如果是拜火教的杰作,那么其年代应该是在公元前年左右,年代刚好吻合东周末年和秦朝初期,这个时期中原内地的人们已开始与西域有了互通。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新疆的岩画分析其年代。
昌吉州呼图壁县的康家石门子岩画,有关专家论证定为距今年的塞人遗存。据认为岩刻完成于原始社会后期父系氏族社会阶段,是研究新疆原始社会的珍贵资料。
据阿克苏博物馆历史研究专家艾斯卡尔介绍,从目前国内发现的岩画来看,大都是人类和动物的图案,最著名的贺兰山岩画也是如此,而南疆的天山岩画却有所不同,在拜城县却意外地发现了植物岩画,如经过人工驯化的农作物、葡萄、蔬菜和水果等,由此证明,当时龟兹地区的人类已是由游牧开始转为定居状态,后来形成半游牧半定居,再后来形成西域大大小小的诸多国家。这个时期的人类历史应该追溯到四千年左右。
由此证明,考古专家前后在巩乃斯流域发现的两处青铜时代的聚落遗址,不仅见证了中亚草原地带早期最早的城市雏形,也见证了伊犁河谷的草原文化渊源,这对研究新疆历史文化将起到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还将为追溯丝绸之路的历史提供重要的历史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