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唐元明清四朝皆有战事,为何唯独宋朝与日本
TUhjnbcbe - 2025/2/4 16:29:00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蜀魏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自此完。

这首中国朝代顺口溜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短短几十个字,道出了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发展的历史。正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每一次大乱后迎来的必是一场大治,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响亮的名字不仅仅属于某一个开国之君,背后还代表着一个个大一统的盛世,而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发展史,大一统王朝发展的巅峰非“唐宋元明清”莫属。从公元年开始的这五个朝代,把中国乃至世界文明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唐、宋、明的经济文化科技,元、清的开疆扩土,当然还有我们不能忘记的年以后的屈辱,这些曾经的辉煌和磨难一起造就了今天强大的中国,让这段绵延一千两百多年的历史成为了中国历史最精彩的章节之一。

而与我们隔海相望的日本,则比我们晚一千多年才摆脱奴隶制制度。公元年圣德太子执政,日本从古坟时代正式进入飞鸟时代,随后的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改革,全面学习唐朝,正式进入封建社会。这个时间点几乎与我们前面提到的“唐宋元明清”的起点年同步。

推动大化改革的孝德天皇

两个邻居历史上总体处于和平友好的状态,但也发生过战争,而且巧合的是,在“唐宋元明清”五个中国大一统王朝中,除了宋朝以外,日本与其他四朝都发生过战争,如果将抗日战争也考虑在内,中日历史上一共爆发过五次大规模冲突:唐倭白江口之战、明朝援朝抗倭、元日战争、清日甲午战争、抗日战争。

明朝万历年间抗倭援朝

唐倭白江口之战是中日作为国家实体的第一次交锋,自白江口之战六百多年后是元朝征日,元朝征日三百年后是明朝援朝抗倭,此后又三百年清日爆发甲午战争,甲午战争仅四十年后日本全面侵华。这其中之所以唐朝之后的六百年里中日无战事,就是因为宋朝时东亚大陆的辽、金、宋、蒙政权跟日本保持了长期的和平。那么为什么这段时间日本没有趁大陆混战挑起战事呢?

一、白江口之战的大败,让日本认识到与中国的差距,此后一千余年一直处于蛰伏期

白江口之战以前,日本没有直接与东亚大陆政权交过手,并没有深刻认识到唐朝的强大。彼时唐朝在各方面都全方位碾压倭国(日本前身),软实力方面,中国早在战国时期就进入了封建社会,到唐朝时封建社会制度已经成熟发展一千多年,而倭国才刚刚摆脱奴隶制社会,硬实力方面,庞大的唐帝国拥有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军队和先进的军事作战理论,而彼时的倭国还没有武士刀。

但有两件事给了倭国向唐帝国挑战的自信,一是年开始的大化改新改革,倭国开始全面学习唐朝,战争爆发前日本正式进入封建社会已经近二十年,名义上不再是那个落后的奴隶制国家;二是隋炀帝、唐太宗多次折戟高句丽,让倭国意识到,隋唐这些看似庞大的帝国也许没有看起来那么强大,而高句丽则是可以依靠的盟友。

于是倭国开始与高句丽、百济结盟对抗大唐、新罗,妄图从中谋取在朝鲜半岛乃至整个东亚大陆的利益。面对高句丽阵营的步步紧逼,大唐一忍再忍之后终于出手,年灭百济,年灭高句丽,年在朝鲜半岛白江口大败倭国水军。

白江口之战形势图

现在来看,白江口的这场战斗虽然是以少胜多,但实在是没什么参考意义,毕竟是先进的封建制国家对一个类奴隶制国家的一场吊打。

但正是这场战争让倭国真正认清自己的定位,奠定了在东北亚此后一千多年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倭国”变成了“日本”,开始了长期的蛰伏,蛰伏期间无论与唐朝还是后来的宋朝都始终未发生大的战事。

二、接连出现的北方游牧民族和统一的高丽王国,让日本失去染指朝鲜半岛的机会

中日历史上五次冲突中除了元日战争,其他四次均由日本挑起。

简单分析一下这四场战争我们就会发现一个规律,唐、明、清三朝战争爆发的源头均为朝鲜半岛,而抗日战争是日本占据朝鲜以后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算是清日甲午战争的进一步扩大化,也就是说所有战争都与朝鲜半岛有关系。这也很好理解,朝鲜半岛就像东亚大陆伸向日本的一只手臂,在航海技术不发达的古代,日本如果想进入东亚大陆,就必须以朝鲜为跳板。

东亚形势图

但宋朝时日本根本没有染指朝鲜半岛的机会。

原因之一是,宋朝期间朝鲜半岛始终处于统一状态,铁板一块日本的势力根本无法进入。公元年高丽人王健建立高丽王朝并在年实现“三韩一统”,朝鲜半岛继新罗之后出现第二个大一统王朝。高丽享国年,也就是说这种统一的状态正好覆盖整个南北宋时期,而国家的统一意味着其政策的统一,日本无法像唐朝时期那样,利用分裂的朝鲜半岛联合百济、高句丽对抗唐朝、新罗。

原因之二是,宋朝时虽然中国北方一直是城头变换大王旗,宋、辽、金、蒙轮番崛起持续混战,但总体而言以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都要远远超过日本,单就军力方面,承袭唐朝军事遗产的大宋、让大宋吃尽苦头的大辽、“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大金,直到最后横扫欧亚的蒙古,一个比一个更强大,哪一个都不是日本轻易惹得起的。而且这几个政权在东北站稳脚跟后,都与高丽建立了藩属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宋朝时期的日本基本丧失了染指朝鲜半岛的可能性,更没有以朝鲜半岛为跳板以图东亚大陆的勇气,挑起战争就更是天方夜谭了!

三、国内持续的动乱,没有产生足以推动日本社会进步的大变革,是宋日几百年相安无事的内因

两宋三百年从公元年直到年,同一时期日本,处于平安时代后期和镰仓时代前期。这一段时间恰好是日本社会发展、权力更迭的阵痛期。

自大化改新以来,日本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但在平安时代中后期,随着封建领主等级土地所有制的形成,负责保护农耕庄园的地方武士集团也逐步发展,并在镇压地方叛乱中扶摇直上,对天皇集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日本武士,身后白旗上是家徽

从公元年开始日本相继爆发了平将门之乱、藤原纯友之乱、前九年之役、后三年之役、保元之乱、平治之乱,这段动荡时期一直持续到年,期间朝廷的中央军已无力镇压叛乱,只能借助地方武士集团,于是原来不受待见的武士们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在平定叛乱中展现了自己强大的实力,其中尤以源家和平家两个武士集团最为强大,他们也逐渐进入中央政界并开始了长期的权力斗争。

年源、平两家之争最终演变为战争,随着战争爆发各地武士也纷纷加入战斗,长达五年的内乱迅速蔓延至日本全国,年源氏全歼平氏军队,并在镰仓建立武家政权,平安时代至此终结,镰仓幕府时代由此开启。

年镰仓幕府创始人源赖朝去世,幕府陷入内斗,给本来就对武家政权不满的天皇朝廷提供了试图恢复公家权力的机会,年朝廷颁布讨伐院宣,承久之乱爆发,最终幕府十九万大军以碾压之势攻进京都,处死了参与讨幕的贵族,另立新天皇。承久之乱后天皇的公家政治陷入衰落,武家政治得到进一步发展,“武士道”应运而生。

所以总的来看,日本在两宋期间处于公家政治向武家政治更迭的阵痛阶段,武士阶层通过平叛进入中央政界,再从内斗确立单一武家政权,随后在与朝廷的直接对抗中获得了绝对的权力,这段动荡时期让日本无暇西顾。

此外,宋日百年和平的另一个内因是日本这段时期没有发生促进社会进步的大变革。

唐倭之战发生与大化改新后不久,日本从奴隶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明朝抗倭援朝发生在战国时代后不久,丰臣秀吉刚刚完成日本统一;清日甲午战争发生在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从一个封建国家变成资本主义国家。

变革推动日本国家的进步,而国家的进步既是香甜的甘醴,也可能是让人陷入疯狂的毒酒。

野心家丰臣秀吉

四、内因是主因,外因只是驱动因素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造成宋朝时期宋日几百年和平局面的不止有东亚大陆这个外因,还有日本自己内部的原因,其中内因是主要原因,外因只是推动因素。为什么这么说?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简单作一个概率分析:如果剔除元朝这个自带“征服”基因的干扰项的影响,日本历史上每次重大变革后爆发与邻国冲突的比例几乎为百分之百,无论对手是强大的唐、明、清,无论朝鲜半岛是统一还是分裂。所以说东亚大陆的风云变幻并不能对宋日时期的两国关系产生决定性影响,起决定性影响的是当时日本自身的因素。

五、结语

本文分析了公元年以来中日两国爆发的几次冲突和宋日和平的内外部原因,实事求是的说,“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中日两国绝大部分时间都处在和平友好的关系当中,毕竟封建社会的日本脱胎于全面汉化,虽然近代进入资本主义以后的日本开始“脱亚入欧”,但仍然无法改变其骨子里的东方文化基因,就好像我们有“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而日本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中日两国人民有着强烈的文化认同感,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为武汉募捐的日本“旗袍少女”

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唐元明清四朝皆有战事,为何唯独宋朝与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