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丞相是丞相,宰相是宰相,两者一字之差却天
TUhjnbcbe - 2025/2/15 20:42:00

提到“丞相”这个词,很多人能想到诸葛亮、曹操。作为辅佐皇帝处理各种政务的大臣,丞相可谓掌管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

如果再提到“宰相”,多数人最先能想到一句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

除此之外,还有影视作品中耳熟能详的“宰相狄仁杰”、“宰相刘罗锅”。很多人也觉得宰相同样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臣子。

那么,宰相到底是什么样的官呢?丞相又是干什么的呢?丞相和宰相代表的官职是一样的吗?

宰相

丞相的发展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丞相和宰相是一个概念。虽然两个官职仅有一字之差,可是二者代表的权力却十分不同。

一般来说,丞相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明确的官职名称。不过,“宰相”并不是一个确定的官职或者官位,它仅仅代表辅佐君王处理政事的一种习惯性的称呼。“宰相”中的“宰”代表着管理,宰相则指代辅佐君王处理朝政的臣子。

在历代封建王朝中,“宰相”指代着辅佐皇帝处理国家政事的最高长官。可谓九五之尊之下,万人之上的人上人。

最初,在春秋时期,齐景公设置了左相与右相两个官职。其中,“相”指代的是齐国卿大夫的世袭官职。

齐景公

后来,其他诸侯国也纷纷效仿,设置了“相国”或者“相邦”等官位。其中,“相国”指代的是明确的官名。其中,“相”指代的是看管之意。

顾名思义,相国就是帮助皇帝看守国家的人。换句话说,相国就是管理大国事务的“大管家”。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相关事务也随之增多。对于相国来说,一个人管理一大家子事务也管理不过来了。

正是因为如此,后来才设置了“丞相”。丞相的作用就是帮助相国管理一国事务,这里的“丞”主要指的是辅佐。也就是说,最初设置丞相的用意是为了辅佐相国管理国家事务。

公元前年,秦武王设置了左丞相和右丞相,其目的是为了辅佐君主处理国家军政事务。到了秦朝时期,因为当时的相国吕不韦的权力实在太大。为了集中皇权,秦始皇不得不处死了吕相。

秦武王剧照

为了避免日后再有人为相兴风作浪,秦始皇便暂时“雪藏”了相国这一职务。所以,丞相反而一跃而上,成为朝堂上最大的臣子了。比如,秦朝有名的丞相李斯,便掌握着朝廷除了皇帝之外最大的权力。

到了西汉时期,朝廷设置的官位与秦代制度相似。比如,丞相依旧是辅佐皇帝的臣子,汉朝初年的曹参与萧何就是官拜丞相。正是因为丞相位高权重,在众人心中,才有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荣光。

到了西汉时期,汉哀帝将沿袭了三百多年的丞相改了名字,即司徒。

到了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了彰显自己重要的地位。曹操将自己自封为曹丞相,而延续汉朝正统的刘备也三顾茅庐,终于请出诸葛亮担任丞相。

曹操

宰相的发展

再说宰相,宰相是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官员的统称。换句话说,宰相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官名。除了和北宋对立的辽国曾将宰相作为官职之外,其他历朝历代都没有宰相这个官。

不过,宰相可以指代一个人,也可以表示一群人。据史料记载,商朝有伊伊为相,周公为周朝太宰,这两人皆具有宰相性质的官员。到了西汉时期,丞相也可以称作是宰相。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宰相都是由一个人担任。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录尚书事可以看做是宰相。到了唐朝,三省长官能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都可以看做是宰相。这样来说,宰相就能指代一群人。

总而言之,宰相在古代政治制度中一直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宰相剧照

纵览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宰相制度从秦朝时期开始确立,直到清朝才终于结束。

最初,宰相制度在秦朝正式确立。之后,中央行政形成了以丞相作为首脑的体制。

当时,秦始皇设立了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这三个职位同为宰相之位。其中,丞相是政务官,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太尉是事务官。因此,秦朝时期主要实行的是丞相制。

后来,刘邦建立西汉,行政设置承袭秦旧制。西汉初年,只设置了丞相作为宰相官职。到了后来,又设立了相国或左右丞相。比如,西汉时期著名的萧何。到了东汉时期,司徒、司空、太尉一起执政。东汉末年,又恢复了丞相一职。

刘邦

魏晋时期的中书监和中书令可以看做是宰相。隋朝时期的内史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的长官享有“宰相”的职权。唐朝时期沿袭了隋朝制度,只不过将内史省改成了中书省。

到了宋朝,同平章事可以看做是宰相。到了五代十国,各国宰相制度基本沿袭了唐制。元朝时期,“宰相”的名称改来改去,也一直没有“宰相”二字。

明太祖建立明朝之后,行政管理沿袭了元制。其中,中书省为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宰相机关,省内不再设立中书令。所以,中书省长官左右相国则为宰相。

洪武13年,朱元璋以叛变罪斩杀胡惟庸。随后,又罢黜中书省、废宰相,并下令:“以后嗣君不许立丞相”。

朱元璋

其实,明太祖之所以要罢黜宰相,他是想从根本上消除相权对于皇权的威胁。这样一来,明太祖时期的皇权得到了空前的强化。

虽然宰相制度在中国封建时期行政体制中不可或缺。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随着朝代更替,宰相之位的设置也逐渐从实位转为了虚位。到了清朝时期,行政制度沿袭了明朝。其中,大学士才是事实上的“宰相”。

到了雍正时期,又增设了军机处。雍正皇帝为了防止内阁泄露机密,便在内阁设立军机处。在外人看来,真正掌权的臣子则成了“军机大臣”。

其实,无论皇帝精力多么旺盛,也无法将国家所有事务都揽在自己身上。正是因为如此,才需要一个机构为皇帝处理政务、出谋划策。这样一来,宰相制度便应运而生,并随着朝堂更替而不断发展。

雍正

历来按照宰相职位可分为两类,一种是有实际职权的宰相,另一种是朝廷加授的虚职。秦汉时期的城乡、隋唐时期的三省长官和元朝左右丞和参知政事,都是拥有绝对实权的宰相。

而唐朝的参预朝政和参知政事、北宋时期的同平章事、明朝的内阁大学士和清朝的军机大臣都是兼任宰相之职,不过是虚名而已。

可以说,沿袭了两千多年的宰相制度,是随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而产生的。在不同朝代中,宰相有着不同性质。

总的来说,皇权与相权之间存在着矛盾和斗争。同时,两者之间的对抗也推动者中央集权的逐步强化。随着封建社会的确立、发展和衰落,宰相制度也随之产生、发展和被废除。

宰相剧照

丞相是宰相宰相不一定是丞相

综上所述,很多人知道了“丞相”和“宰相”并不是一个概念。如果想确定一个官员是否能被称之为“宰相”,一定要拥有如下几项权利:

首先,他一定要拥有能够和皇帝商量政务的参事和议事的权力;其次,他必须拥有执行权。也就是说,此人能够督促、监督朝廷其他官员执行其他政务。

最重要的是,议事权和执行权必须兼而拥有且缺一不可。一旦缺少任何一项权力,那么这位官员就不能被称作“宰相”。以汉代的丞相为例。他们作为三公之首,不仅能和当朝天子一同商讨军国大事,还能监督文武百官处理相关政事。

由此可见,汉代的丞相就可被称作丞相。除此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唐朝尚书、中书、门下三省的长官、宋代的同平章事都可被称作“宰相”。因为他们不仅拥有与皇帝议事的权力,同样能够监督百官处理其他事务。

宰相剧照

严格意义来说,虽然明代的内阁首辅位高权重,清朝时期的军机大臣也是权倾朝野。

可是,他们并没有同时拥有“执行权”和“议政权”,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并不能被称作是宰相。由此可见,虽然“丞相”与“宰相”两者只有一字之差,可是它们并不是一个对等的概念。

一般来说,担任丞相的基本都能被称作“宰相”。不过,除了丞相之外,担任其他官职的官员同样也可以被称作是宰相。

总而言之,丞相是历史上确实存在的一个官职。从权力分化上来看,丞相确实可以说享受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

相反,宰相只不过是一种习惯上的称呼,历史上并没有宰相这个官职。

参考文献

[1]郭红光.丞相与宰相[J].初中生学习指导,(28):26-27.

[2].丞相和宰相根本不是一回事[J].人生十六七,(22):20.

[3]陈长琦.宰相和丞相不是一回事[J].人才资源开发,(15):87.DOI:10./j.cnki.41-/d..15..

[4]黄龙霄.浅析中国宰相制度的历史演变[J].学园,(19):-.

[5]韩珂.哪朝哪代有宰相[J].中国工会财会,(03):52.

[6]李荣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及其实质分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01):84-88.DOI:10./j.issn.-x.s..01..

1
查看完整版本: 丞相是丞相,宰相是宰相,两者一字之差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