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高考历史2021年高考历史周年纪念事
TUhjnbcbe - 2025/2/19 20:24:00

#高考#

事件1:九·一八事变90周年(-)

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

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沙俄修建,后被日本所占),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是为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的结果,也是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重要步骤。它同时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使东北多万同胞饱受亡国奴的痛苦滋味。

九·一八事变是由日本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九·一八事变也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一、九一八事变

1.根本原因——既定的侵华方针,具体原因——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客观原因——国民党政府“围剿”红军。

2.过程:年9月18日,日本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轨道,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

3.结果:①年成立伪满洲国;②李顿高空调查团及报告实质;③中日民族矛盾地位开支上升。

4.影响:东北三省沦为日本殖民地;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冲破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5.不抵抗政策的实质:对日妥协,对内剿共,反映其阶级本质.

二、抗日战争

1.全民族的抗战

(1)背景

①局部侵华:从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东北沦陷,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

②全面侵华: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北平、天津相继失守。

(2)实现: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军民奋起抗战。

标志:年9月22日,国民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讲话,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3)两个战场两条路线——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比较:

敌后抗日根据地概况:

⑴洛川会议:

①时间:年8月

②地点:陕北洛川

③内容:制定全面抗战的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

⑵开展游击战争

⑶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晋察冀——第一块抗日根据地

⑷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

①时间:年9月

②首府:延安地位:中共中央所在地,是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⑸粉碎日军“扫荡”、“蚕食”和“清乡”

⑹百团大战:

①时间:年下半年华北

②目的:振奋抗日精神,克服投降危机,提高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人民抗战信心。

③指挥:彭德怀

正面战场

①防御阶段:(.7-.10)国民党:积极抗战,先后组织了四大会战。

淞沪会战:时间:年8——10月意义:打破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太原会战:事件:八路军一一五师取得平型关大捷影响: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徐州会战:年春李宗仁指挥取得台儿庄大捷。影响: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武汉会战:时间:年影响:中国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士

结果:

①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未能阻制优势敌人的进攻。

②年10月广州、武汉的失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②相持阶段:(.10武汉广州陷落-.8)

日本:调整政策,重点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对国民党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国民党:开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皖南事变)(五届五中全会)。

①枣宜会战:时间:年5月事件:张自忠壮烈牺牲

②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年初,为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到缅甸同日军作战,救出被围英军七千多人.

③反攻阶段(.8)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10月25日,台湾光复.

2.胜利的意义:

是中国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收回了台湾,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极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基础。

3.胜利的原因:

国共合作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抗战(根本保证);中国军民浴血奋战,两个战场相互配合;世界人民的支持;中共中流砥柱的作用;战争的正义性。

小结:抗日战争(—年)

①日本的侵华罪行:制造大屠杀;组建“七三一部队”用中国活人作试验,研制、使用化学细菌武器作战;对根据地扫荡,实行“三光”政策。

②全民族抗战: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以两个战场相互配合为形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抗战胜利的基础。

③重大战役

淞沪会战:年八一三事变后,中日军队在上海及其周围激战三个月,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太原会战:淞沪会战期间,国民政府组织太原会战,八路军开赴山西,取得平型关大捷。

徐州会战:年春,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在山东台儿庄堵截日军,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百团大战: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大规模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④境外战场:年,中国政府派远征军入缅作战。年,在英美军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⑤抗战胜利的意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年湖北省鄂东南联盟高三一模)年,国民政府颁布《抗敌殉难忠烈官民祠祀及建立纪念坊碑办法大纲》,大祀、公祭、管理等做出详细规定,明确各项入祀规则,以往烈士对象仅涉及“官兵”,新“办法大纲“则明确包括人民,删除以往“剿赤”类条文。国民政府这些举措(
  )

A.适应了全民族抗战的要求B.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C.旨在维护国民党的一党专政D.加强了对意识形态的控制

A

新办法大纲“删除以往′剿赤类条文”,将普通民众亦纳入入祭范围,降低了入祀标准,这有利于激发国人的抗战精神,适应了国共合作抗日的需要,故A正确;B.当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故B错误;C.材料中新“办法大纲“明确各项入祀规则,目的是激发国人的抗战精神,而不是为了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故C错误;D.材料中新“办法大纲“明确各项入祀规则,目的是激发国人的抗战精神,不是为了加强意识形态的控制,故D错误。

事件2:辛亥革命爆发周年(—)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年至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熊秉坤打响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占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武昌起义胜利后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年2月12日,清朝发布退位诏书。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结束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一、辛亥革命背景

1.社会根源:

①《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②清政府“新政”未能挽救其统治危机。但在客观上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③维新变法的失败,资产阶级革命党认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酝酿准备:

①组织基础: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标志其兴起。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创立,第一次提出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共和国。

②理论基础:革命指导思想“三民主义”的确定。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从此有了统一的政党领导,有了以孙中山为核心的革命领导集团。

民族主义:①含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用革命暴力推翻帝国主义支持清王朝封建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民权主义:①含义:“创立民国”就是要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②地位:它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③意义: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权与建权的问题。

民生主义:①含义:“平均地权”即主张核定地价,现有的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

③舆论基础:革命派同保皇派的思想论战,推动革命高潮到来。

④实践基础:~年,革命党人多次发动起义(黄花岗起义影响最大),虽失败,但打击了清朝统治,鼓舞了革命斗志,为推翻清王朝做了必要准备。

⑤清政府预备立宪的骗局,使其更加孤立,革命形势高涨成熟。

二、武昌起义

年10月10日,成立湖北革命军政府,黎元洪任都督。

全国十几个省宣布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①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基础

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思想基础

③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建立——组织基础

④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军事基础

⑤四川保路运动——导火线

⑥民族危机加深、清朝统治腐朽—政治基础

⑦清末新政、宪政失败

三、两大成果

1.年1月1日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⑴内容:A.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

B.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C.国民享有一系列自由与权利;

D.三权分立政体

E.实行责任内阁制

⑵意义: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宪法,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宣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宪法,新的共和代议制度的法律形式的确立,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推翻君主专制,终结帝制:年2月12日,宣统帝退位,结束君主专制统治。

四、结局:失败

1.直接失败: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2.根本失败:中国双半社会的性质依旧没有改变,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依旧。

失败原因:根本原因: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由经济决定)。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力量过于强大。立宪派、旧官僚投机革命

五、意义

1.性质: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意义:

⑴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权利。

⑵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

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⑷生活风俗上,革除旧风,促进了社会进步。

⑸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了亚洲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3.教训:双半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行不通。

4.从近代化的角度看辛亥革命的意义:

⑴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⑵颁布《临时约法》,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大法,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

5.辛亥革命既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一次社会革命。

政治革命:见前面的意义。

社会革命:社会习俗变化:断发;社会礼仪:鞠躬握手,婚姻丧葬;中山装、旗袍。

6.辛亥革命的局限:

⑴没有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⑵未能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⑶没有形成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⑷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所窃取。

⑸未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双半社会性质未改变。

一、民国纪年法

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元。年为中华民国元年,也就是民国元年。国民党撤退至台湾后,至今仍用民国纪年法。民国纪年法与公元纪年法的换算公式是,用历史事件发生的公元时间减去年,所得的差即是民国多少年。

二、辛亥革命的得与失: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化

1.政治层面: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中国政治民主化、法制化获得重大突破。

2.经济层面: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和措施,为经济工业化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成为主要的社会思潮,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工业化获得长足发展。

3.文化层面: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提出三民主义、提倡资产阶级公民道德,对文化教育、社会生活习俗的改革,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辽宁高三期末)年2月12日,以隆裕太后名义发表的《清帝逊位诏书》说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据材料可知(
  )

A.清政府要将行政权交全国国民B.外国压力是促使清帝退位主因

C.清帝和平退位符合南北方利益D.全国拥护共和的人数已占多数

C

从材料中“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可以体现出清帝和平退位符合南北方利益,C正确;A项材料中是“统治权“而非“行政权“;清政府受到中外的压力,没有明确国外压力为主,B项错误;D项缺乏统计数据。

事件3: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

年是中国共产党年诞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从此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为根本宗旨,体现了“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就有了正确前进方向,中国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明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壮丽征程。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背景

①经济基础: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使工人阶级壮大;

②实践基础:五四运动的实践(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使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途径;

③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④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⑤共产国际的帮助。

2.时间:年7月23日,上海法租界,后因走漏风声,转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进行。

3.内容

①规定党的任务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

②确定党的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年——年出现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4.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适应了近代以来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

(二)中共的革命探索之路

1.土地革命时期

(1)北伐战争的意义:国共合作进行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为进一步实现民族独立创造了条件。

(2)中共开辟新的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3)南昌起义:

①时间: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

②意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4)八七会议: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5)红军长征

①原因

A客观: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集中力量“围剿”红军。

B主观: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②过程

年,中共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革命形势开始转危为安。

年8月,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八一宣言》,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6)西安事变

①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使国民党政府内部发生了分化。

②过程: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留了蒋介石,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③意义: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

①革命纲领:年中共一大纲领脱离中国国情,年中共二大依据中国国情(社会性质、革命对象、革命力量),制定最低纲领即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

②革命力量:从工人运动高潮的失败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等,年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迎来国民革命的高潮。

③革命领导:年国民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掌握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独立领导革命。三大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军队和革命的开始。

④革命道路:年三大起义失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照搬俄国革命“城市中心论”的局限,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的“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

⑤纠正错误:年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确立毛泽东的正确领导,独立自主解决了内部矛盾,胜利完成长征。

⑥主要矛盾: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协调国内阶级矛盾,抓主要矛盾一致对外,初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治上不断走向成熟。

2.解放战争

1.中共争取民主的斗争:重庆谈判和年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年8月底~10月10日,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2.人民解放战争

(1)开端: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2)过程

3.意义

①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迎来了一个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②对世界: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③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三)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探索和建设时期

1.一化三改

(1)到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2)年底,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

2.中共“八大”(年):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⑴时间、背景: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⑵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先进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⑶意义: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是一次成功的探索。

3.探索中的初步失误

(1)背景: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

(2)内容

①总路线:年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②“大跃进”:以大炼钢铁为中心。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以“一大二公”为特点,即合作社的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3)意义

①“左”倾错误迅速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不适合农村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生产效率低下,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国民经济的调整

(1)背景:—年,我国经历了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时期。

(2)方针: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3)结果:到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5.国民经济的劫难

—年,“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6.十一届三中全会(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背景:文革结束,中国人民期待摆脱困境;“两个凡是”禁锢着人们的思想,邓小平支持全国展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主题报告: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是中共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内容:①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②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建设为中心)③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中共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④重大决策:改革开放

意义:①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②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③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进入一个新时代。

7.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做出了将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②经过十年文革,农村经营方式迫切需要改变。

(2)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3)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基本上缓解了粮食短缺和饥饿的问题。

8.对外开放

①国际方面:

A.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B.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图片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相继实现了正常化;

C.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这一切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难得的国际环境。

②国内方面:

A.“十年动乱”的破坏,致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B.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

①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②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④中国政府在沿海和其它地区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3)结果

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四)中共党史上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一、建国前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年,土地革命

(1)方针确定:年8月,“八七”会议,决定开展土地革命。

(2)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

(3)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巩固壮大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2.抗日战争时期:-年“双减双交”

(1)政策调整原因: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内容:停止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3)意义: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并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解放战争时期:-年,土地改革老解放区

(1)原因:以国共两党为代表的阶级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即“实行耕者有其田”。

(3)意义: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建国后

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年土地改革

(1)原因:新解放地区,广大农民依然遭受地主阶级的剥削,不利于恢复发展经济。

(2)内容:在新解放区,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3)意义: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基础。

2.三大改造时期:-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

(1)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基础是公有制。

(2)内容:将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农民集体土地所有制,个体劳作变为集体生产。

(3)意义:为工业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条件。

3.人民公社化运动:年开始

(1)内容: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拔高公有化程度,“一大二公”(特点)。

(2)影响:违背了客观规律,严重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是引发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4.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年

(1)原因: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2)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核心——调整,即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向农业倾向。以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减少大面积饿死人现象)

(3)意义: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好转,年调整任务完成。

5.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

(1)原因: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2)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农民承包土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3)意义: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提供了条件;促使农业朝着商品化方向发展;促进了城镇化的迅速发展。

6.21世纪初

(1)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2)内容:废除农业税;允许农民土地适当流转;延长土地承包权等。

(3)意义:有利于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采用,有利于农业的集约化生产。

(·百师联盟高三开学摸底联考新高考卷·9)图2反映了党的革命纲领的重大变化。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中国共产党(
  )

图2

A.正确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B.发展成为独立成熟的现代政党

C.建立了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D.科学解释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据材料,与“一大”纲领“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相比,“二大”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修正了推翻资本家政权的错误分析,明确了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目标,体现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革命任务,故选A项;遵义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排除B项;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在—年国民大革命时期,排除C项;中共纲领是将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实际国情的产物,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践与发展,排除D项。

事件4:《辛丑条约》签订周年(-)

年是《辛丑条约》签订周年。年至年,英、俄、德、法、美、日、意、奥以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等多个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后,与这些国家签订了多项不平等条约,严重危害中国主权,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彻底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辛丑条约》(英:FinalProtocolfortheSettlementoftheDisturbancesof),亦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议定书”,是中国清政府代表奕劻、李鸿章与英、美、俄、法、德、意、日、奥、比、西、荷十一国外交代表,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于光绪二十七年(辛丑年)七月二十五日(年9月7日)在北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辛丑条约》有中文、法文两种文本,以法文本为准,共有12款,另加19个附件,主要内容包括:(1)中国对各国赔款4.5亿两白银,价息合计超过9.8亿两白银,并以关税和盐税等作抵押;(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3)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4)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5)外国认为各个通商章程中应修之处或其他应办的通商事项,清政府概允商议;(6)惩办“首祸诸臣”;(7)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8)清政府对德、日道歉,等等。《辛丑条约》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失权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和掠夺,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高考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主要以隐性考查为主,侧重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等,学生在复习备考时应引起重视。

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原因

(1)根本原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列强为维护和扩大在华侵略利益,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经过:

(1)年6月,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

(2)八国联军从天津出发,经过廊坊之战、天津之战,联军攻陷北京。

3.结果: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条约规定:

①中国赔款赔偿4.5亿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约9.8亿两。

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③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④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⑥修订商约。

4.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

(1)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为支付这笔巨额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2)在北京设立“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3)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4)清朝官吏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二、近代西方列强侵华的双重影响

1.破坏性

(1)剥夺了中国无数人的基本生存权,疯狂地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

(2)政治上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特权,使其侵略“合法化”,中国领土、司法、海关等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3)经济上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使中国经济丧失了独立地位,造成中国近代贫困和落后,阻碍了近代经济的发展。

2.建设性:西方列强把西方工业文明带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1)冲击了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促使晚清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对外关系逐步近代化,同时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

(2)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秩序(自然经济趋向瓦解;中国被迫卷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中),为中国近代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3)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西方启蒙思想传入,儒家传统思想受到强力冲击。

(4)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开始与国际接轨。

三、近代西方列强侵华对我们的启示

(1)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在“古今一大变局”中被迫一次次的妥协,开始了痛苦的转型。这启示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积极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中国更要和平崛起。

(2)在西方列强的侵略战争下,腐朽封建的清政府败的体无完肤,这就启示我们要顺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3)闭关锁国没有出路。在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我们要大力深化改革开放,积极学习世界先进技术和文化,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拓展:

一、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演变

1.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演变始于《南京条约》签订后“五口通商大臣”的设立。“五口通商大臣”实际上负责管理五处通商口岸的对外事务,是一个具有外交性质的职务。这里反映出中国近代外交体制改变的端倪,说明清政府的“蛮夷”观念没有改变;与外国打交道只限定在通商之内,而不是建立政治外交关系。

2.年,咸丰帝迫于英、法的压力,批准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后来随着通商口岸的扩展,清政府又设置南洋通商大臣、北洋通商大臣负责通商口岸的涉外通商事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和南洋、北洋通商大臣的设立,是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重大进步,不仅繁杂的外交事务有所专管,在与外国交往过程中逐渐改变了以“蛮夷”视人的外交态度,而且这些官员也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逐渐掌握了利用外交手段谋取本国利益的策略。

3.年外务部的设立标志着近代中国外交体制的正式确立。它取消了若干传统礼仪手续,建立了领事制度,厘定了派外使节职制,制定了外交规章,重视职业外交官的培养等。这些改革使得清末外交人员的素质大为提高,改变了中国外交官员对世界形势、外交惯例懵懂无知的局面,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

(1)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偿2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年10月8日英国又与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附件》,即《虎口条约》(或虎门附约)和《五口通商章程》。主要内容有:(1)英国取得片面的最惠国待遇;(2)英国可在中国各个通商口岸享有永久居住等特权;(3)领事裁判权。

(2)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周年—)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双半程度,但也促进了中国外交近代化。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列强侵华方式: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

(3)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双半程度。

《马关条约》内容:中国承认朝鲜独立;向日本赔款白银2亿两;割让辽东半岛(后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用三千万两白银赎回);将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以及澎湖列岛“永远让与日本”;允许日本在中国内地设厂,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等。

影响:①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②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同时,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清朝因此大借外债,致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③通商口岸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④允许在华投资办厂,其他列强引用“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反映出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过程。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日本侵华战争(—)

(·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根据《辛丑条约》,年6月25日,克林德(德国驻华公使,义和团运动期间被枪杀)碑在其被杀处开始建设;年11月13日克林德碑被北京民众拆毁;年克林德碑在中央公园由德国重建并改称“公理战胜碑”;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保卫和平牌坊”。克林德碑名字的演变反映了

A.清政府彻底陷入半殖民的深渊B.中国作为一战战胜国权力得以维护

C.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彻底胜利D.近代中国发展和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D

20世纪前期,从《辛丑条约》强迫中国为外国公使立碑,到一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民众要拆除屈辱碑,巴黎和会期间改名“公理战胜碑”,再到新中国改名为“保卫和平牌坊”,克林德碑名字的演变见证了近代中国发展和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D项正确;清政府彻底陷入半殖民的深渊是《辛丑条约》的影响,排除A项;中国作为一战战胜国的利益并没有得到维护,排除B项;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彻底胜利未能准确概括克林德碑名字的演变历程,C项错误。

事件5: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周年(—)

年11月10日,卡塔尔多哈喜来登酒店萨尔瓦会议大厅金碧辉煌,座无虚席。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审议并通过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这意味着历经15年的谈判,中国终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年开始,中国为复关和加入世贸组织做出的不懈努力,充分表明了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决心和信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对外开放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成为世贸组织新成员,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开启了我国对外开放事业一个新的阶段。

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年,中国“入世”无论对中国对外开放进程还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历程,都具有里程碑意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年来,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接近30%,关税总水平从15.3%大幅降至7.5%以下,远低于入世承诺的10%,更低于其它主要新兴经济体。货物进口额年均增长率超过两位数,在华设立的外资企业超过万家。20年来,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资吸收国。

一、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欧洲联盟

①文化传统: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

②历史教训:持续不断的冲突和战争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

③现实需要: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

(2)过程

①欧洲共同体:年,欧洲煤钢共同体与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

②欧洲联盟:年,欧共体成员国正式签署《欧洲联盟条约》,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③欧元诞生: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

(3)意义

①欧盟的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②欧盟在经济领域已取得突出成就,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1、欧洲一体化的原因

(1)历史原因:谋求统一是西欧政治家长期的愿望。西欧国家有共同的地域、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语言上也有相通性。

(2)现实原因:两极格局形成。西欧和苏联格格不入,同时又受到美国的控制,为了摆脱这种局面,西欧国家走向联合。

(3)经济原因(根本原因):西欧各国普遍较小,为了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需要,各国必须扩大市场,打破阻碍经济发展的桎梏,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

(4)关键原因:法德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法德的和解。历史的教训使两国人民认识到,只有和平交往才能共同发展,欧洲要自强,唯有联合才能实现。

2、欧洲一体化的特点

(1)合作领域:从单一经济领域扩展到多种经济领域;从经济一体化向经济、政治、军事一体化方向发展,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

(2)合作规模:成员国数量不断增加。

(3)合作方式:从政府间合作到公众参与推动。

(4)合作模式:开创了出让部分国家主权,建立共同管理和协调机制的区域和平发展新模式。

(5)组织性质:由经济组织发展为经济、政治双重性组织。

2.北美自由贸易区

(1)背景:美国在国际经济中的绝对优势地位面临欧洲和日本的挑战。

(2)建立

①年,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②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3)作用

①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增长。

②促使三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生产效率。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背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影响。

(2)成立:年,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成立。

(3)发展

①年,汉城会议通过《汉城宣言》,确定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

②年,中国正式加入,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

(4)评价

①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三个方面取得成就。

②成员国之间存在着文化和历史的差异,对其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①二战以来,交通运输技术迅速发展,把世界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②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的推动者。

③两极格局的瓦解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障碍。

④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2)评价

①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受益失衡。

②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③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的地位。

2.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1)背景:关贸总协定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

(2)成立:年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3)目标: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4)作用

①推动了一个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

②使各国通过贸易获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

③努力减少其成员间的不平等,对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的利益给予足够的重视。

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加入: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机遇

①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3)挑战:使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强的竞争,有些产业会受到冲击。

(4)对策:中国企业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以适应新的国际经济形势。

一、近现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二、从全球化视角审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佛山模拟)年国际红十字会成立,年联合国成立,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署,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并取代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这些国际组织的成立与发展(
  )

A.有利于美国霸权主义的推行B.解决了全球性问题

C.反映了主权国家的合作愿望D.顺应了全球化发展

本题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年国际红十字会成立,年联合国成立,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署,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并取代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首先概括题目可知,近年来,多个国际组织纷纷建立与发展;再根据教材知识可知,这些国际组织是在全球化浪潮下,为了促进国家间交流合作,共同解决人类大事而成立,所以它符合了全球化发展,故D正确;国际组织的成立一般都是遵循主权国家平等原则,故与霸权主义无关,故A错误;国际组织抱有解决国际问题的良好愿望,但是并没有解决所有全球性问题,故B错误;C项表述不准确,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经济封锁中国,故C错误。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考历史2021年高考历史周年纪念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