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们生活的时空,建立时空坐标系,每一个时间背后,都确定的对应着一个天象,当我们明白了这点,时间就不再是抽象的、线性的了,它是具象的天体运动。这就是时间背后的秘密。当我们抛开了抽象、线性时间的虚假性,就看到了真相!悟到此,方可入易之门。
一般人没有老师的指点,认识上很难达到这种高度。其实涉及的天文数据,虽然多但并不复杂,不要被吓住,作为重点大学的研究生还反映看不懂的话,那我就有必要再专门讲讲这个问题。
为什么建立时空坐标系呢?我们身为这个世界上的人,都生活在时空中,这很好理解,易学如果要在我们人类社会实现切实的应用,数理算法就需要与之对应的时空坐标系,这样才有可操作性。而根据我们生活的时空,建立坐标系,就会涉及到天文。
涉及到天文,我们就要先来看几个词汇:天、时间、空间,搞明白这些字词的具体含义,接下来才能谈时间的秘密,进而再去理解时空坐标。而太多学易之人看不到时间的本质,认识这个世界的方法,还停留在很肤浅的层次。
一、先说“天”字的含义这些年,我问过不少人,天是什么?大多数人都会用手指向头顶上方。他指向头顶上方,其实表达的是天空的意思,我有时会调侃:是指大气层吗?还有人说天是老天爷,他认为有一个能主宰的人格化的神,比如上天的惩罚、天意,都有老天爷在主宰。
那天字到底什么意思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汉语词典中,“天”字的释义:
1、天命,命运:富贵在天。2、所依存、所依靠的:民以食为天。3、时间单位:一昼夜为一天。4、专指白天:天越来越长了。5、用于计算天数:三天三夜。6、一天的某一段时间:三更天。7、特指某一空间:天各一方。8、季节:春天,夏天。9、刑罚:古代的墨刑,即在人的前额上刺字涂上墨:《周易睽》其人天且劓。10、天气:天寒地冻。阴天,晴天。11、天然的,天生的:天资。12、迷信的人指神佛仙人所住的地方:天国,天堂。13、自然界:天灾。14、古代指君主或朝廷:天庭。15、天空:维天有汉
……其它解释,不再逐一列出
汉语的““天”字有如此多的解释、如此丰富的含义,难怪一般人不知天之所指,这需要根据具体的使用场合和情境来判断,具体到易学中的天,就需要结合原作的语境和上下文的语义,来谨慎择取其意。
在《易经·系辞下传》有这样一段经典语句: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其中仰则观象於天的“天”字,在这里是“天文”的意思,同“天象”之意。易学里“天”的概念是:其所谓天者,非是苍苍之炁之谓天也。谓日不踰辰,月宿其列,星守弗去,中参成伍,四炁爲政,弦望晦朔,终始相巡,然後见天之柄,以临斗也。这里边说的比较难懂也比较散,我翻译成白话再总结一下:其实“天”就是三垣四象28宿+七政。如果你还觉得不好理解的话,可以再简化记忆:“天”是天体,包括日月星辰。从易学的时空角度来看待天,天都是具体的。
知道了天的含义,再进一步思考,那天道是什么呢?天道就是日月星辰的运行轨道。说到这里你应该能明白,这才是天道的本源意义,而天道作为“规律”来讲的意思,都已经是从本源上引申而出的了。
二、再来说“时间”的含义
“时”是个简化字,简化后已经不容易看出它的本源意义了,因为简化的过程中,丢掉了有效信息。时字的繁体字,“時”,是日、土、寸三部分构成,日,是太阳;土,是用泥土垒起来的土柱。时的小篆字,上面不是土,而是止,我认为止是地平线上的树木。
不管土是代表土柱,还是树木,都是立杆测影那个立杆的原型,后来演变成了圭表的表。明白了这个字的原始义和来源,这时我们就能看到“时”字是由日、土、寸构成的一幅动态的画:太阳照射在土柱(或树木)上,影子在一寸寸的移动。这就是时的含义,即是立杆测影的最原始雏形。
在这里有必要提一下古今汉语的不同,方便大家理解。古代都是单音节字(词)表达一个意思,但后来汉语逐步演化成用“时间”这个双音节词,表达一个单音节词“时”的意思。“时”字是意思的主体,“间”字不是意思的主体,时间=时,时间≠间,故说“观象授时”,而不说”观象授间”。其实汉语中这样的现象很多,比如“气质”一词,古代汉语中,气是抽象的才气、气质、风格、气息,质是具象的质地、本体;而现在说气质,只有内在气质一个内涵了,质的意思消失了。
搞清了上面这些关键字词的真正含义,那我们现在就知道:时间=时=立杆测影=太阳=天体=天。也就是说,时间就是天,所以称天时。
时间的单位是通过天体来定义的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圈为一年。月亮围绕地球转一圈为一个月。地球自转一圈为一日。
进一步来说,时间=天体的运动。是天体在运动中产生的位移,位移即是空间。也就是说时间是由天体运动产生的空间位移来定义的。用占星学的概念来讲,就是天体相位之间的差。比如,地球从春分点运动到秋分点,这是空间位移,那么时间就是半年。说白了就是:空间产生了,时间就产生了,是同步的!是空间定义了时间!我们不要只站在地球上看,要用想象的思维,要上升到太阳系上空,用上帝视角来俯视天体:空间=时间,时间=空间。
我们用的时间,比如2月2日、9月10日、12月5日,这是个抽象的概念,平时看不出什么来,但当我们知道时间=天体的空间运动,那你眼前展现的就是一幅天象了,所谓时间,不过是天体的运动而已。
我们生活在大地上,生活在现代的高楼林立中,触目所见就是工作生活、柴米油盐,绝大多数人都麻木于习惯于日常视角,早已失去了仰望星空的能力!只是按日子去上班生活,哪里还会想到,自己天天所见的这个时间,和遥远的天体有关。时间是为了生活方便,人为规定出来的工具。人类在没有规定星期一、星期六的时候,自然界哪有这些时间概念?其实从本质上来讲,也没有时间这个东西,只不过是天体的运动而已。三、学易要改变对时间的肤浅认识
那上文的这张图表,这时能看懂了吧?每一个时间背后,都确定的对应着一个天象,这就是时间背后的秘密。当我们明白了这点,时间就不再是抽象的、线性的了,它是具象的天体运动。明白这一点非常之重要,为什么呢?
如果你认为时间是抽象的、线性的,那时间就像带有箭头方向的线→,它是一列由过去、现在、开往未来的列车,一去不回头!但当你理解时间是具象的天体运动,它的轨迹就不是直线,而是一圈圈的画圆!天体作圆周运动,地球、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围绕太阳亘古以来就那么转,北斗星的斗柄一直像指针一样转来转去,这是什么?这就是宇宙时钟啊!
天体的运转是动态的,时间的过程是连续的,当我们拿出一个具体的时间,比如:.7.8上午11点42分36秒,这个时间点,它实际上对应着天体运转过程的一个静态切片。
当你理解的时间,还停留在抽象概念的时候,它就是线性的运动,贯穿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个时间其实是人类意识中的认知假象!当你理解的时间,是具象的天体运动的时候,它是圆周运动,不停的循环,它的轨迹在重复,就有了规律性!比如,太阳转到黄经度时,地球上就是惊蛰,桃花就会开;太阳转到黄经度时,地球上就是霜降,草木就会黄落。
虽然二十四节气主要反映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物候特征,但是哪怕就只在这个地域的空间,也能够让我们看到真相:天体的运动决定着地球上空间的物候状态!天体的运动是时间,它决定了地球上的空间状态。时间决定空间。说白了,抽象的线性时间是影响不了物候的,决定物候的是时间背后所对应的天体运动!时间=天体运动=空间物候状态,当我们抛开了抽象、线性时间的虚假性,是不是就看到了真相!悟到此,方可入易之门。这时我们再用人为规定的时间刻度,与天体相位对应,抽象的时间方才体现出它的应用价值,即索引的功能。
西方定义的时间是线性的,从耶稣诞生确立公元纪年开始,到今年公元年了,从过去一条线走向未来。我们现在虽然也在使用这套时间标准,但这个时间是抽象的,线性的。比如.5.17,从这个抽象的时间点上你看不出什么信息来。我们中国古代则不同,古代中国的时间为什么用60甲子表达年月日时?因为它是循环的,它设计的理念与天道循环相对应。时齿轮拨动日齿轮,月齿轮拨动年齿轮。循环就会重复,重复就会有规律性,这就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
在《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中,岐伯曰: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这里为什么说“不以数推”?因为以数推则无穷,无尽的微观,无尽的细节,会看到万象纷纭,个个不同,无穷会让人陷入不可知论。也就是说如果人看到的都是个体样本的差异化,从纷繁芜杂中发现某种规律就非常困难!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抽象的线性的时间,就是这样。线性的时间就是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的。
为什么接着说“以象之谓”,我用白话解释一下,一棵树上虽然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但同一个树种的叶子,难道没有相似性?从众多样本中,忽略差异性,找出共性,并将之提取出来,抽象出规律性,就是“以象之谓”,这样人类认识事物、认识世界就有规律可循。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天体运动既然是循环的,那么天体的相位就具有规律性,往往体现时间节点。
中国文化中常说万变不离其中、以简御繁,其实就是这个道理,简是共性,繁是个性;万变是个性,宗是根本、共性。
文章最后,再多说一句,这个世界上哪有什么东西是纯粹直线性的?你觉得它是直线,从更大的视角看,它只不过是圆上的一段弧;你觉得它是个圆,从侧面的视角看,它可能是个弹簧。易学之博大精深,本非常人之学,故而学习易学,理应有更广阔的视域,更深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