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每当朝代更迭之时,就是天下大乱之日。例如秦末楚汉相争;又如汉末三国争霸,总之是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尤其到了唐朝末年,偌大个中国四分五裂,群雄并起。在短短的半个世纪里,仅仅是中原政权就换了五个,平均每十年就完成一次政权交替。这是一个英雄成就梦想的时代,当同时也是一个缺乏创意的时代,因为每个政权所用的国号,无一例外都是历史上曾用过的。为了区别这些一样的名称,历史学家只好统统加上一个后字,因此有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中原政权。至于地方割据政权,那就更是“多如牛毛”,分别有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一时间,中国大地上,遍地都是皇帝。
五代的历史,说白了,就是一连串的政变史。什么仁义道德法律人权,在这样一个时代统统失去了价值,剩下来的只有征服与被征服,杀人与被杀。
要说宋朝,必须先说一下五代。
公元年,朱温篡唐,改国号为大梁,五代由此开端。五年后朱温被儿子朱友珪所杀,朱友珪皇帝宝座都还没有做暖,便又被弟弟朱友贞干掉。公元年,李存勖称帝,国号大唐,灭了后梁。后梁享国仅十七年,传三帝。
朱温年12月5日-年7月18日后唐开国三年,开国皇帝李存勖便被叛军所杀,李嗣源继位。李嗣源当了八年皇帝后去世,李从厚继位,旋即被李从珂赶下台。公元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谋反,借契丹兵,灭了后唐,李从珂自焚身亡。后唐享国十四年,传四帝。
石敬瑭在契丹的支持下,建立了后晋政权,把燕云十六州割给了契丹。记住这个名字,记住这一年;直到年后的年,徐达、常遇春攻克大都,燕云十六州才得以重新回归!四个半世纪中,燕云十六州只能化为文人笔下的悲愤与无奈;石敬瑭死后,继位的石重贵与契丹翻脸,可是他高估了自己的力量。经过数年苦战,后晋不敌契丹,石重贵被俘,后晋灭亡。后晋享国十一年,传两帝。
接下来,契丹入主中原,立国,国号辽。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自立为帝,号召天下反契丹。在天下各路诸侯的反攻下,辽太宗耶律德光被迫撤除中原。刘知远立国,国号汉,史称后汉,这一年是公元年。刘知远过了一年皇帝瘾后就病死了,他的儿子刘承祐继位。刘承祐上台后,把五代的另一个特点体现的淋漓尽致,那就是没有仁义道德,没有法律人权,更没有君臣、朋友之间起码的信任。公元年,刘承祐突下重手,连杀大臣,并想除掉手握重兵的天雄节度使郭威。郭威不得不反,率军反攻开封,刘承祐败亡,后汉仅仅存在四年就灭亡了。
郭威称帝,该国号为周,定都开封,史称后周,这是五代历史里最后一个中原政权。郭威在称帝四年后去世,其养子柴荣继位,他是五代一系列皇帝中最出类拔萃的一个,可谓文武全才,在位期间,南征北战,败北汉,征南唐、后蜀,北伐辽国,大有一举鼎定乾坤之势。可惜,天妒英才,柴荣英年早逝,只活了三十九岁。
皇帝的死,对于一个国家或者说一个政权来说,绝对不是一件好事,特别是像柴荣这样比较年轻的皇帝,因为继位的小皇帝根本没有办法统御朝臣,对于一些有野心的大臣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谋朝篡位的好机会。
皇帝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高危职业,特别是在五代。五十年的时间,仅仅中原政权就更换了十四个皇帝,其中多数是被发动政变、兵变的形式夺取政权。皇帝被打倒,被推翻,被赶下台,甚至被杀,都是常态。连朱温、李存勖这样的狠角色都栽了跟头,何况年仅七岁的柴宗训呢!
开封的老百姓茶余饭后都在谈论柴宗训能坚持多久?谁又会是下一个皇帝呢?
公元年大年初一,文武大臣一大早便上朝了,向皇帝拜年,庆祝新春佳节,那时叫“正旦”,新年的第一天。这本应该是君臣其乐融融喝茶聊天的时候,可是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这一和谐的景象。
原来是边关加急快报。
团拜活动停止,小皇帝似懂非懂的听着奏报:北方边境定州、镇州发现敌情,契丹与北汉联手,发兵入侵。
这还了得,本就处于节庆之时,守备要比平时松懈,若不及时应对,会出大乱子。小皇帝自然不知道该怎么办,宰相范质、王溥等人担心边关有失,必须派出一支强大的军队前往增援。那么要派谁去呢?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是不二之人选,因为他是京师禁军的总头目,同时也是归得军节度使兼检校太尉。
谁也想不到,赵匡胤此一去,没有去抵御外敌,反而黄袍加身,自立为帝。
其实,京城早有流言说:“策点检为天子。”流言是怎么传出来的,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啊!总之就是有人传,有人听,甚至还有人信。但赵匡胤不为所动,马上取消了春节休假,一头扎进紧张的工作中。他办事的效率那是相当高,第二天,第一支先锋部队出发了,由殿前都点检慕容延钊统领。紧接着,大年初三,赵匡胤亲自率领主力部队出发,晚上抵达开封城东北四十里的陈桥驿。
契丹大军入侵所引发的恐慌情绪最终还是被春节的喜庆气氛带走了,更何况有赵匡胤这位能征善战的名将亲自出马,北线无忧矣。可是,沉侵在欢乐气氛中的百姓谁也想不到,就在这一晚,在陈桥驿,将要发生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序幕还是装神弄鬼。
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天净沙·秋思》所描绘的景色,对于此时的陈桥驿来说,在合适不过。夕阳西下,禁军的士兵正在安营扎寨,有人也被这美丽的夕阳所吸引,一直凝望着那一轮红日,忽然这个人叫道:“看,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荡。”什么意思呢?意思是他看到了两个太阳,注意,除了这个凝望红日不干正事的士兵看到这个天文奇观,没有第二个人看到。在西沉的太阳之下,出现了另外一个太阳,这代表着什么呢?古时人们是迷信的,深信“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现在天上出现了两个太阳,那怎么行呢?联想到国家,一个国家又怎么能有两个君主呢?
看到天文奇观的这个人名叫苗训,因为对天文地理颇有研究,在军中颇有明望。看完天文奇观后,他又神秘兮兮的说了一句话:“此天命也。”尽管除了他以外,没有人再看到天文奇观,但是他的这句话却令人浮想联翩——这明摆着要变天啊!
于是军队开始骚动,军官鬼鬼祟祟,士兵窃窃私语。到了深夜,一批军官和士兵聚在一起,开小会。有人在会上说道:“如今主上羸弱,我等在前拼命杀敌,他能知道吗!不如拥戴点检(赵匡胤)为天子,而后在北上杀敌。”这一提议马上得到大家的一致同意,好,就这么办!于是大家一起涌向主帅赵匡胤的帐篷请愿,要拥他为皇帝。
将士们来到赵匡胤的帐篷前,要把赵匡胤请出来,可是赵匡胤没出来,因为他喝多了,对贪杯喝多了,醉得不省人事,此时正在酣然入睡呢。
我醉了、我睡得死死的,所以你们搞的任何事情,跟我无关,我不知道。赵匡胤这个戏演得过了点。部队发生骚乱,主将竟然毫不知情,这种事情也许会发生在其它将领身上,但是绝对不会发生在赵匡胤身上。
请愿的将领没有见到赵匡胤,只看到了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参谋长(军师)赵普。请愿的队伍没有气馁,继续慷慨激昂的对赵匡义和赵普陈辞道:“弟兄们已经决定,拥立太尉为天子。”太尉就是赵匡胤。
赵匡义假惺惺的说到:“这怎么行,造反的事咱可不能干啊!”
将士们看赵匡义不同意,一个个都急了,起初还跟赵匡义争吵两句,最后干脆都拔出刀来,文的干不过你赵匡义,只有用武的解决。
营帐外闹成这样,赵匡胤都没醒,把事情全部交给他弟弟赵匡义解决。赵匡义实在扛不住将士们的“逼宫”,只好说道:“好吧,改朝换代,虽说是天意,实际上是人心所向。你们先要答应一件事儿,其它的才有得谈。你们各回各营,必须要约束好你们的手下,不得纵容士兵剽掠,要保证都城人心安定,才可保你们的荣华富贵。”
就这样,在这个夜晚,从赵匡义到普通的士兵,都决定了一件事:要拥立赵匡胤为皇帝。
然而,这一切的主角赵匡胤仍然在呼呼大睡。
他似乎对已经发生的一切,浑然不知。
第二天,赵匡胤终于“醒”了。他伸了个懒腰,站起身,走出大帐。只见大帐之外,诸将领率领士兵围成一圈,全副武装。几个将领见到赵匡胤,便上前跪道:“诸将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没等赵匡胤反应过来,几个将军便一拥而上,把一件黄袍裹在他身上。此时,诸将士齐刷刷跪下,高呼“万岁”。
这就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谋朝篡位,在中国的政治体系里是大逆不道之事。赵匡胤却仿佛一直都是置身事外,似乎他也是莫名其妙的,就被无辜的推上前台的。不得不说,赵匡胤深得厚黑学的真谛,名也捞了,利也收了,却还要露出一脸被逼无奈的模样。
赵匡胤,确实是戏精。我们接着看他的表演,他跺了跺脚说:“罢罢罢,你们这些人贪图富贵,立我为天子,我不当也不行了。只是我的号令,你们能听从不?”大家齐声答道:“唯命是从。”
一句话的功夫,赵匡胤把所有的责任、罪名统统推到了别人身上。不是我贪图富贵,而是你们贪图富贵;不是我要兵变,而是你们在搞阴谋;不是我要谋反,而是被你们挟持。
可,难道你赵匡胤就真的不想当这个皇帝?堂堂殿前都点检,那有那么好挟持。
既然已经被迫做了皇帝,那部队就自然不能再向北边前进了。但是入侵北境的契丹怎么办呢?没什么可担心的,因为压根就没有这回事儿。所谓边关告急的情报,就是为了糊弄朝廷的幌子,是黄袍加身这出大戏一个必不可少的情节罢了。
这只大周帝国最精锐的部队,出门玩了一天,看了一次天文奇观,第二天就打道回府了。在开封的所有大臣都知道,出事了,而且绝对是出大事了。
这在中国历史上堪称一次近乎完美的政变,因为几乎没流血。
本来可以不流血。但偌大个开封,还就有一个不配合的“演员”。此人是侍卫马步军副指挥使韩通。当他得知赵匡胤政变的消息后,从皇宫溜了出来,打算率领自己的部队拼死抵抗。但他运气不好,路上遇到了赵匡胤手下大将王彦升。王彦升一路策马追杀,一直追到韩通家中,把韩通一家人全杀了。
政变的军队入城后就把皇宫包围了。士兵把宰相范质、王溥等人带到了赵匡胤面前。赵匡胤继续在范、王二人面前演戏,哽咽道:“我深受先皇厚恩,但被六军所逼,不得已才这样做。我深感惭愧,有负天地,我该怎么办?”还是那么无辜,还是那么无奈。
范质稍有犹豫,就听见赵匡胤身边的一位将领手按剑柄,厉声喝道:“我辈无主,今天须得天子。”这一喝,把王溥“喝”清醒了,他马上退下台阶,向赵匡胤跪拜,承认他是新的皇帝。事到如今,范质也看清了现在形势,所以跟着下拜,承认了赵匡胤。这两位权臣都屈服了,小皇帝不退位也不可能了。
很快,一纸禅让诏书下达了。小皇帝退位让贤,乖乖交出了权力。赵匡胤在众人的拥戴下,入崇元殿,即皇帝位,改元建隆,改国号为宋。
这一年,赵匡胤三十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