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梁武帝萧衍太清二年,这一年是梁武帝萧衍在位的第47年,也是他一生当中的第85个年头。
在当时若论在位时间长短,梁武帝仅仅输给了西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若论活得时间长短,在这之前的历代皇帝中,他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即便加上后世,也只是输给号称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一人而已。
在当时论权谋论治国,在位47年的萧衍,已经足够位列南朝第一帝,然而,梁武帝萧衍终究不能算是南朝第一帝。这一切只是因为只因他多活了一年,而他在位的最后一年的那件事,不仅摧毁了他的皇位,也毁掉了他的名声,更是毁了他的国家。这到底是一件什么事儿?
公元年正月,东魏大将河南王侯景来降,梁武帝龙心大悦接纳了他,正是这件事改变了萧衍人生最后一年的命运。
三姓家奴,倒戈将军
侯景,鲜卑化羯人,成年后横行乡里,刚开始参加北魏怀朔镇镇兵,骁勇有力,善长骑射,后来随着“六镇起义”反魏。尔朱荣剿灭起义军后在其帐下效力,尔朱荣被高欢诛灭后,投靠了高欢。
侯景虽然为人残暴,然而每次打仗所掠得的财物都赐给将士,所以侯景的军队战斗力很强,很受高欢的重用,派他率兵10万镇守河南,就是说,黄河以南直到南梁边境,洛阳以东直到大海的大片领土,都是侯景的地盘。
侯景对高欢非常敬重,却非常不待见高欢的长子高澄,称呼他为鲜卑小儿。高欢病重时,怕侯景不服高澄,高欢打算除掉侯景,于是写信招侯景入朝,侯景显然也不是省油的灯,他知道高王一死,自己必定大祸临头,于是在高欢死后,他就反了。
侯景统治的河南,处于东魏、西魏、南梁三国的交界处,属于四战之地,他倒向哪一方,哪一方势力定会大增,于是他就开始盘算着把自己卖个好价钱。
首先,他想到了西魏宇文泰,宇文泰在与东魏高欢的对峙中总是落在下风,在侯景心中认为,自己佣兵十万是去雪中送碳,不是锦上添花,宇文泰一定会感恩戴德重用自己,哪知道宇文泰比他还狡猾,对侯景说,想来我这,可以,人过来,兵留下,侯景哪里会同意,兵是他的生命,要兵不是要他的命吗。
高澄年龄虽然不大,二十来岁,却是个枭雄,让慕容绍宗领兵攻打侯景,侯景打仗是厉害,但慕容绍宗是他的克星,侯景打败,只好带着亲信向南投靠梁武帝萧衍。
为此南梁朝廷还就侯景问题专门开了个碰头会,有大臣主张侯景反复无常,谁能保证他会衷心为南梁效力呢?此时,南梁与东魏和平相处,如果接纳了东魏的叛徒,会不会撕破两国关系呢?有大臣主张侯景在走投无路时来投奔你,你不收以后还会有人来投奔你吗?况且,侯景打仗很厉害,用他牵制东魏,对梁也没有什么损失。两派大臣意见不统一。
晋朝南渡后,北上收复中原一直是每一个南朝皇帝绕不开的心结,也是争取民心稳固政权的重要手段,处于此种考虑,梁武帝接纳了侯景。此时的梁武帝还不知道,他的这一决策,犹如在粱朝内部放了一颗定时炸弹,这颗炸弹立在那里只等待那颗点燃它的火星。原来,侯景这人人品不好,算上高欢,侯景可是已经换了三个东家了,每换一个东家都会与前东家为敌,这一次投奔梁武帝会不会再来一次倒戈呢?
驱虎吞狼,高澄设局
梁武帝的这一举动,对西魏宇文泰来说,让他躲过了一场浩劫,对东魏高澄来说,是他发兵南下攻打粱朝的好机会。原来慕容绍宗在打败侯景后差点就活捉了侯景,侯景情急下对慕容绍宗说,“如果我死了,将来你还有何用呢”,意思就是“飞鸟尽,良工藏,狡兔死,走狗烹”,慕容绍宗于是把侯景给放了。
高澄
高澄对于此事也没有追究慕容绍宗,不管慕容绍宗出于何种目的放了侯景,对高澄来说,最终驱虎吞狼的效果已经达到了,他知道以侯景反复无常的性格,只要在粱朝混的不如意,一定会造反的,侯景造反,粱朝自顾不暇,自己率兵南下攻城略地,粱朝拿什么来抵挡,况且自己手中还有一张牌,把这张牌打出去加速侯景造反,到时东魏、西魏、梁三足鼎立的格局,首先会从东魏、粱朝之间打破,进而灭梁也不是问题。
此前,梁武帝曾派萧渊明北上攻打东魏接应侯景投降,萧渊明被东魏高澄擒获,一直没杀他,此时正派上了用场。高澄让萧渊明给梁武帝写信,信中说“可以放萧渊明回去,条件是两国修好”。
梁武帝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曾经四次出家当和尚,竟然要大臣出钱把他赎回来才肯当皇帝,接到萧渊明的信后,感动的落泪,就同意了两国修好的建议。
侯景知道此事后,怕梁武帝把他当礼物送给高澄,因此不同意两国修好,上表请求率兵攻打东魏,梁武帝不许,又上表请求娶当时豪阀大族王谢两家的女子,就是要以豪族的实力当自己的护身符,梁帝对侯景说“你的身份太低了,配不上王谢的女子”,侯景对此时怀恨在心,攻破建康城后才有了王谢两族的惨祸。
梁帝拒绝了侯景的要求,派人与高澄商议两国修好事宜,侯景对此终日惴惴不安,他小人出身,看谁都像个叛徒,于是有了反叛之心,实际上梁帝曾经安慰他说“自从你归顺后,你我君臣大义一定,我不会把你交给高澄,失信于你”。
当然,中间过程相当复杂,侯景屡次反对两国修好,梁帝也不痛快,侯景假冒萧渊明的笔迹替高澄给梁帝写了封信,“用侯景来换萧渊明回梁”,梁帝竟然也同意了,侯景于是决定造反。
靠人造反,侯景为什么会成功
侯景刚投降时只带了人,这点兵马要造反哪里够呢,于是他找到了萧正德,两人一拍即合,侯景在外面造反攻打建康,萧正德在建康相应,里应外合。
萧正德
萧正德,临川王萧宏之子,萧衍的侄子,起初萧衍没有子嗣,收萧正德为养子,萧正德有望被立为太子,后来萧衍有了自己的嫡亲儿子并立为太子,萧正德与太子失之交臂,怀恨在心。侯景找到萧正德,双方各有目的,侯景首先为了保命其次为了当权臣,萧正德为了那把龙椅,两人就勾结起来了。
公元年8月,侯景率领0人从寿阳骑兵发动叛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插建康,梁帝派萧正德指挥京师军队在长江边上阻击侯景军队,因为两人早就约定里应外合,因此侯景顺利度过长江,将梁武帝萧衍包围在建康台城。
兵贵神速,侯景在各路勤王大军到达之前完成了对建康的包围,八月十日起兵,十月二十日渡江,十月二十四日到达建康,十月二十五日开始攻击台城,即宫城。刚开始时,梁帝萧衍看到侯景只有0人没当回事,各位大臣也轻敌不在意,当看到侯景、萧正德勾结攻打台城时,想突围已经晚了。
此时建康城里有两万多士兵,平民十几万,外面还有十几万的勤王军队,按理说侯景叛乱是没有成功的希望的,但此时诡异画面出现了,勤王大军将侯景包围,侯景又将梁帝包围,各勤王将领却是谁也不动,侯景对梁帝提这要求提那要求,梁帝都全部答应,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公元年三月,中间过了将近5个月。
侯景起兵以快制静,粮草带的不多,梁帝突然被围城内粮食不足,梁帝只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侯景却能穿过各勤王大军补充给养,有这样的勤王军队,梁帝还会有何指望。
这些勤王的将领大多是萧氏子孙,他们围而不攻,都不愿意作出头鸟,就是怕与侯景消耗过大,他们眼中的目标已经不是梁武帝萧衍本人了,而是他屁股下坐着的皇帝位。如果跟侯景拼的惨烈,他们只能够在消灭侯景之后的争斗中当一回观众,殊不知,在侯景眼中,他们才是真正的观众,免费的观众。
梁帝饿死,侯景篡国
公元年3月,侯景攻入台城,勤王军队散去,5月梁武帝在台城饿死,原太子登基,萧正德啥都没捞着。侯景控制了朝堂,自封为“宇宙大将军”,年自己当了皇帝,国号“汉”,年陈霸先将他打败,建立陈朝。
在人生最后一年,当初那个杀伐决断毅然起兵讨伐东昏侯萧宝卷的萧衍不见了,也没有了刚开始即位时的英明睿智,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老迈昏聩沉迷于佛教的老人,假如让他回到年,梁武帝萧衍还愿不愿意要活这最后一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