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深度范睢提出远交近攻策略,想要显威,
TUhjnbcbe - 2025/3/15 9:26:00

战国中后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准则发生了很大改变,匡扶王室,存亡继绝的口号早已不复存在。继而出现的是赤裸裸的伐国略地,动辄攻灭他国。国与国之间再无信义可言,只有冷冰冰的矛与戈。

在东方六国尔虞我诈,打的头破血流之际,虎踞西方的秦国却在暗中取得实利,并不断向东蚕食六国土地,尤其是在应侯范睢侍秦之际,提出的“远交近攻”战略,为秦国进一步坐大创造了良好发展空间。

“远交近攻”意思就是结交边远的国家,孤立,进攻邻近的国家,以取得最大的利益。它的倡导者就是秦国客卿范睢。

一.范睢精彩的一生

范睢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所养的门客之一,因为一次跟随须贾出使齐国,被须贾怀疑通敌卖国,差点被魏国丞相魏齐的手下殴打致死;后来,范睢在好友郑安平的帮助下,逃出魏国,改名为张禄;同时跟随秦国使者王稽偷偷潜入秦国。

范睢在见到秦王之后,提醒秦王秦国的王权太弱,应该从权臣手中收回王权;于是,过了不久秦宣太后去世,秦王将国内主要掌权的贵族驱逐出秦国首都咸阳;重掌军权,自此秦国王权回到秦王手中。

后来,范睢又献上远交近攻之计;他主张利用秦国武力将韩国、魏国作为日后秦国主要进攻对手,而将齐国、楚国作为秦国友好邻邦;这样就能不断扩大秦国地盘,而且秦国打下一寸土地,就兼并一寸土地,随着不断兼并,秦国的国土会越来越广,并且秦国的国力也会越来越强。

秦王因为范睢举荐有功,封其为秦国丞相;范睢这个人一饭之恩必偿,睚眦之怨必报,他掌权之后,先是羞辱曾经自己的主人魏国使者须贾,而后又以秦国之兵卒逼死魏国国相魏齐;可以说报了自己曾经受到羞辱之耻。

同时,范睢向秦王举荐郑安平为秦国将军;王稽为河东太守;也算回报了他们二人的救命之恩。

但是长平战后,范雎私自接受赵国间者千两黄金,同时因妒忌白起的军功,害怕自己失势,向秦王谗言白起有反叛之意,迫使白起自杀。

后来,秦王后悔没答应白起围歼赵国的建议,继续派兵进攻赵国,可谁知此时众诸侯皆来发兵救赵,以致兵败赵国;同时范睢举荐的将军郑安平降赵。

时过不久,诸侯联兵进攻函谷关外,王稽也因通敌之罪被诛。

至此,范雎失去秦王之宠信,为了以后着想,不得不推举辩士蔡泽代替秦国丞相之位,自己回到封地,不久因病而死。

二.范睢远交近攻方略的3个重要条件

1.远交近攻方略实施的背景

战国后期随着时间的发展,秦国的实力越来越大,而其他六国的国力却在不段缩小,这就使六国的领导人心存不安;于是,为了自身的强大和生存,这六个国家就提出了“合纵”之策,以应对不断崛起的秦国。

而秦国为了摆脱这种成为箭靶子似的国际外交方针,秦国君臣广纳谋士,探索出了一套应对“合纵”之策的办法,那就是“远交近攻”;

其中,尤其是谋臣范睢最为推崇这种战略方针,自他进入秦国,经过多次与秦王交谈,终于取得秦王信任之后,为秦王献出著名的远交近攻战略方针和攻人不攻地的取胜策略,为秦国日后的外交战略、军事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

范睢首先向秦王分析了秦国的国际形势:“大王之国,四塞以为固,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阪,奋击百万,战车千乘,利则出攻,不利则入守,此王者之地也。民怯于私鬬而勇于公战,此王者之民也。王并此二者而有之。夫以秦卒之勇,车骑之众,以治诸侯,譬若施韩卢而搏蹇兔也,霸王之业可致也,而群臣莫当其位。至今闭关十五年,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为秦谋不忠,而大王之计有所失也”

范睢认为秦王之前的战略方针是有问题的,具体说是“越近而攻远”,就是越过邻近的国家而去攻打离自己较远的国家,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常常无功而返,白白消耗秦国国力,实在是不可取。

最后,范睢说道:“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释此而远攻,不亦缪乎!且昔者中山之国地方五百里,赵独吞之,功成名立而利附焉,天下莫之能害也。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其欲霸,必亲中国而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赵强则楚附,楚强则赵附,楚、赵皆附则齐必惧矣,齐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可虏也。”

这几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大王您还不如和远方的国家结盟,而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样得到一寸的土地是大王您的,得到一尺也是大王您的一尺。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范睢远交近攻之计的谋略,它改变了秦国以往不知所谓的进攻方式,使秦国的进攻战略,有了行动上的指南,为日后秦国兼并他国土地,树立了根本依据。

这就是“远交近攻”战略实施的背景条件和实施依据。

2.推行新政的前提:助秦王握紧王权

范睢作为一个谋事,他知道要让一个君主持之自己的理政方针,首先第一条这个君主必须具有绝对得权利,要不然朝令夕改,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而范睢入秦之时,正值宣太后,禳候主政,秦王的权利还没有收回,此时秦国的主政外交是“远攻近交”之策,使秦国的国力优势发挥不出来;再加上禳候用人上嫉贤妒能,秦王朝上上下下都是禳候的自己人,将外来人才拒之门外,这实在不是强国之道。

就是范睢也是王稽几经推荐,秦王才得以召见;不过随着秦王与范睢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多,范睢也将自己的思想一点点灌输到秦王脑中,时过不久,范睢与秦王日益相亲,直到最后,范睢才将自己针对秦国政治的黑暗面说了出来。

范睢说道:“臣居山东时,闻齐之有田文,不闻其有王也;闻秦之有太后、攘侯、华阳、高陵、径阳,不闻其有王也。夫擅国之谓王,能利害之谓王,制杀生之威之谓王。今太后擅行不顾,攘侯出使不报,华阳、径阳等击断无讳,高陵进退不请。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

秦王听了,惶惶然也。

接着,范睢继续指出,“今闻秦太后、攘侯用事,高陵、华阳、径阳佐之,卒无秦王,此也淖齿(齐国)、李兑(赵国)之类也。且夫三代所以亡国者,君专授政,纵酒驰骋弋猎,不听政事。其所授者,妒贤嫉能,御下蔽上,以成其私,不为主计,而主不觉悟,故失其国。今自有秩以上至诸大吏,下及王左右,无非相国之人者。见王独立于朝,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

秦王听了范雏这席话后其心大惧,最后只说了一个字:“善!”

这正是范睢对秦国的国内态势做的深刻分析,打动了秦王,使秦王终于下定决心向魏冉集团开刀。

于是,秦昭王四十一年,秦王废太后,逐攘侯、高陵、华阳、径阳君于关外,并拜范雌为相,收攘侯之印,封范唯以应,号为应侯。

从这以后,秦国大权归于秦王,而范睢也为自己的施政纲领做出行政上的保证。

3.抓住攻伐根本:在其民,而非其地

在战国兼并诸侯的战争中,到底是攻地还是攻民一直以来是困扰着诸侯君王的难题,在秦国以往的战役中,虽然几经得失,占领了许多其他诸侯的土地,但是要将这些诸侯消灭,却是总差点劲。

不过此时,范睢却明确的向秦王直接提出秦国要兼并诸侯,一定要攻人,而不是攻地;譬如,曾经秦王和秦相魏冉一再制定攻灭魏国的策略,并且经过秦国士卒苦战,也夺取了许多魏国的的土地,并且多次围剿魏国首都大梁,但是都没有成功。

为什么呢?因为魏国虽然失败,但是还有可以抵抗的兵力,再加上前来救援的赵、燕等国的军队,使我们秦国不能一下子将其剿灭。

因此说,要想灭掉一个国家不容易,只站领他国的土地,并不能从根本上消灭一个国家;要想是一个国家快速被消灭,只有攻人。

范睢对秦王说:“有攻人者,有攻地者。攘侯十攻魏而不能伤者,非秦弱而魏强也,其所攻者,地也。地者,人主所甚爱也。人主者,人臣之所乐为死也。攻人主之所爱,与乐死者斗,故十攻而弗能胜也。今王将攻韩国隆,臣愿王之毋独攻其他,而攻其人也。王攻韩国隆,以张仪为言,张仪力多且削地而以自赎,几割地而韩不尽。张仪之力少,则王逐张仪,而更与不如张仪者市。则王之所求于韩者,尽可得也。”

这几句话是说,过去魏冉“十攻魏而不能伤者”,是因为禳候只攻地不攻人,而魏国人心不散,最终使魏国得以保留;而如今秦国要以攻韩为主,一定要改变只攻地不攻人的策略;

打个比方,如果张仪在韩国的势力大,他就会让韩国私自割地与大王做交易;长此以往,韩国哪有不亡的道理呢?

如果张仪在韩国的势力小,韩国就会驱走张仪,换一个人不如张仪的人来与大王谈判,若是如此,秦国不但可以得到对方的土地,还可以利用对方的用人失误,涣散对方的人心;诚是如此,秦国早晚可以消灭六国完成统一。

秦王之后,综合运用范睢的这种战略思想,最终取得了不小的战绩。

三.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对秦统一六国所产生的历史意义

1.秦国外交上的改变

范睢再根据秦国以往的外交政策上的不足,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改变了秦国以往“越近而攻远”的外交战略政策,将远交近攻之策作为日后秦国实行外交战的基础,并且在思想上统一了秦国最高决策层;为秦国规定了正确的军事、外交斗争方针;使秦国在日后的争霸过程中取得了外交和军事上的巨大胜利。

范睢的这种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也成为了秦国主要的对外战略思想,是自秦昭王至秦始皇几代国君一直所奉行的军事战略,它贯穿于秦统一六国的全过程。

其中秦昭王五十年剿灭西周,到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年)又剿灭东周;同时派大将蒙骜率军再度进攻韩国,占领韩国之成皋、荣阳,并在此置三川郡;后又在两年内派兵攻占了韩国的大片土地,设置了太原、上党二郡。

自此,秦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这样有利的经济条件,再加上优越的地理形势,为日后秦吞并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秦国以远交近攻的战略巧妙周旋于六国之间,最终达到了离间六国之合纵和削弱六国国力的目的。

秦国诸王在进行政治、军事、经济改革的同时,把军事和外交斗战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并进行了长期的不懈的努力,最终由秦始皇一统六国。

2.改变政策,以攻人为主

秦国在范睢灵活多变的外交政策下,再配以很辣的军事打击,不多蚕食秦国周边的国家,其中尤其是韩国,他的领土不断被秦国兼并,使韩国国力不断缩小,一直最后第一个被秦国所灭。

秦军还将过去的以攻地为主的进攻方式,改变为攻人为主,其中尤其是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更是如此。

公元前年,秦攻取韩国的野王,将韩国的上党郡与韩国国内隔断;可没想到韩国竟将上党郡送给赵国,这就引起秦赵之间的战争;再说此时的赵国在战国中期已成后起之秀,必须作为秦国攻打的重点目标。

赵国的上党郡与韩国的上党郡本来就连在一起的,得到韩国将军冯程的投降之后,便派大将军廉颇率大军40多万将韩上党郡17个县全部接管了过来。秦国快要到手的上党郡被赵国不费一兵一卒地拿走,当然不会善罢甘休。于是,在公元前年便触发了秦赵之间的一场大战—长平之战(今山西高平西北)。

赵军主将廉颇是战国时期的名将,有勇有谋,老练持重,率军进驻长平与秦相持,3年不分胜负。于是,秦国运用范睢之“毋独攻其地而攻其人”战略思想,采用反间计,赵孝成王果然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撤换了廉颇,代之以纸上谈兵的赵括。结果,秦国一举歼灭赵国有生力量45万人,赵国遭到重创,从此一撅不振。

可以说长平之战是范睢攻人之策的最好例子。

3.历史意义

自战国后期以来,秦国一直奉行秦昭王时范睢的远交近攻策略,同时山东六国也多次谋划合纵抗秦,但成效一直不大,也无法扭转由秦一统六国的趋势。

秦之所以能够灭掉六国,这与战国中期秦所实行的正确的军事、外交政策所分不开的,秦国通过实施远交近攻战略,使国内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取得了军事和外交极大的成就。由此,秦国国力强盛,基本具备了统一六国实力。

范睢的这一谋略,在秦昭王之后的诸位秦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延用,其中李斯、韩非等人的战略构想就继承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尤其是秦王嬴政继续采纳了他们的建议,从而成就旷古未有之宏业。

据此,秦国制定出吞并六国的战略部署就十分清晰:

1.在北翼重点打击赵,乘势灭韩;然后一举灭魏,控制中原;

2.再转锋南下,灭亡楚国;

3.最后集中全力,消灭燕、齐。

秦国的统一战争一共进行了10年,到公元前年,秦国凭远交近攻战略进行的统一战争,结束了自东周以来长达余年的诸侯割据、各国纷争的混乱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统一国家秦国。

因此,可以说范睢所献的远交近攻之策,是秦国日后一统六国的根本理论基础。

1
查看完整版本: 深度范睢提出远交近攻策略,想要显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