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前—前年),姓嬴名政,因为出生在赵国都城邯郸,故又名赵政。公元前年,秦始皇完成了封建的大一统伟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王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这在历史上无疑是一个巨大进步。作为一个封建独裁者,秦始皇在建立、巩固和发展前所未有的大一统事业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赋役和苛刻严峻的刑法。对于秦始皇嬴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一系列开创性的伟大功业,毛泽东是非常赞赏的。
秦始皇统一天下,知人善任首先,秦始皇知人善任,选贤举能,完成了统一大业。公元前年,年仅13岁的嬴政继承秦王位,此时已是战国后期了。战国七雄中,西秦自商鞅变法以来,积六世(孝公、惠文王、武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的发展,已经成为最富强的诸侯国。公元前年,秦王嬴政22岁,开始亲自执政,先后剪除了长信侯嫪毐和主张“虚君”制的吕不韦两大势力,集中了一切权力。然后,他起用荀况的学生楚国人李斯辅政,重用“为商鞅学”的大梁人尉缭任国尉参谋军事,重新部署了对付六国的战略和策略,开始了统一六国的军事行动。公元前年,他任用具有军事指挥才能、骁勇善战的大将王翦、桓齮、杨端和进攻赵国,开始了历时十五年的统一战争。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间,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建立了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今甘肃西部),南至北向户(今越南北部),北据河为塞(长城)并阴山至辽东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帝国。从此,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从秦的统一中,不难看出秦始皇是一位英明的君主。
其次,秦始皇勇于改革,敢于创新,奠定了一系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统一六国以后,为了巩固政权,制定了与以往任何朝代都不相同的政治制度。秦始皇规定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一切大权都集中在皇帝手里。政事无论大小,最后全由皇帝裁决。主要官吏也由皇帝任免。他规定皇帝自称“朕”,并制定了一套尊君抑臣的礼仪制度。中央设有三公、九卿等官职,辅佐皇帝。地方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也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郡守和县令负责管理百姓,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此外,秦始皇崇尚“法家之术”,制定和颁行统一的法令。
再次,秦始皇重视农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全国确立土地私有制。公元前年,秦始皇“令黔首自实田”,即命令土地私有者向政府呈报占有土地的数额,政府根据呈报的数额,征收田租。这就意味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得到确认。这在当时是有积极作用的,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了提高粮食产量,秦始皇还非常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他支持韩国水工郑国在都城咸阳附近开凿一条沟通泾水和洛水的水渠——“郑国渠”。
秦始皇广为后世诟病和痛骂的就是他的“焚坑事业”,即焚烧诗书、坑杀儒生。这两件事让他背上了“千古暴君”的罪名。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年)的一天,秦始皇在咸阳宫举办了一个宴会,70名博士都参加了,一齐向秦始皇敬酒祝福。仆射周青臣带头向秦始皇敬献祝词,他说:“原先,秦国的土地不过千里,靠了陛下的神圣英明,才平定了海内,赶走了蛮夷。普天之下,莫不臣服。建立郡县,不封诸侯,人人安乐,万世万代永无战争之患。从古到今,谁也没有陛下这样的威德!”
淳于越是来自齐国的博士,他不同意周青臣之议,针锋相对地说:“我听说商周享国千有余年,分封子弟功臣,在四周拱卫辅佐。现在陛下拥有天下,但您的子弟却是普通老百姓,一旦有犯上作乱之臣,怎么能互相救助?办事不效法古代而能长久的,我还没听说过。周青臣当面讨好您,只会加深您的过错,不是一个忠臣!”
秦始皇命令大臣们都发表意见。于是,推崇法家思想的丞相李斯上奏道:“五帝的政令不相重复,三代的制度不相承袭,都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为什么?因为时代变了。陛下创千秋大业,建万世功勋,这些,都不是像淳于越那样的腐儒所能理解的。可他们凭着一张嘴巴,以古非今,蛊惑百姓。新的政令一出,他们就街头巷尾,议论纷纷,拉帮结派,哗众取宠。如果让他们这样胡闹下去,不只降低了皇上的威信,而且也必将形成一股反对政府的势力。
秦始皇对此深有同感,征询道:“你认为要采取什么措施?”李斯说:“臣以为:除了秦国的史书,六国史官所记之简册,一律烧毁;除了博士,凡私家所藏《诗》《书》及百家语,也烧;有敢于交头接耳谈论《诗》《书》的,砍头;以古非今的,灭族;官吏知而不报的,同罪;令下三十日后留书不烧的,脸上刺字后罚四年苦役,戍边筑城。只有医药、占卜、种植的书不烧。要学习法令的,以官吏为师。”秦始皇闻奏大喜,立即批准,在全国推行。一场蔓延全国的焚书运动就这样开始了,大量写在竹简上的古代文献在熊熊的烈火中化为灰烬!
毛主席认为,秦始皇处在新旧社会制度交替之际,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促使应该衰亡的社会制度加速衰亡,应该兴盛的社会制度加速兴盛,这种客观作用是应该肯定的,简单否定是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同样处在奴隶制社会与封建社会交替之际,孔夫子主张返回到西周旧制,与秦始皇的立场正相反。
毛泽东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主要原因是他认为儒家是向后看,搞历史倒退,法家是向前看,强调现实发展;孔子都是空话,而秦始皇有不可抹杀的政治实绩。毛泽东说: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建树的,都是法家。这些人主张法治,主张厚今薄古。儒家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都是主张厚古薄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