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睢阳桨声灯影伴古城一
TUhjnbcbe - 2025/3/25 10:11:00

商丘古城

穿越战国乃至明清的风云,徜徉于脚下的这方热土,汉赋的风韵在梁园里摇曳,宋词的风雅在南京城蔓延,明清文学的风习在雪苑中兴盛。隔着千年,风把睢水旖旎的梦弥漫在古城的每个角落,一幅静谧的水墨,在古典与现代的解读中铺展开来。睢水向东流,在出宁陵境后,便进入了如今的商丘市梁园区观堂镇境内,由观堂镇南向东流经水池铺镇南,再向东流经商丘古城南,继续向东南便进入虞城县境内的芒种桥。在流经今商丘市区这一段睢水两岸,数千年来上演了一幕幕跌宕起伏的古城故事。掀开一角光阴,走回历史,让我们用脚步丈量文明的长度。

在《水经注》的注释里,睢水滋养了商丘古城,碧水粼粼从城南绕城而过,这里成为三百里梁园的一部分,也是西汉梁国的精神之源,蕴山川之秀,钟天地之气,聚人才之盛,充满着自然与人的和谐。木质的城门,围成一道道神秘。纵横交错的石巷,深深浅浅地散发着诗意。参天的古树,掩映在粉墙黛瓦的光影里。亭台楼榭,落英缤纷,小桥流水,穿过秦时明月汉时风,汉梁公园盛世犹在,在咫尺里再造乾坤。檐角缄默,绕过烽火云烟,躲过刀枪剑戟,几度风雨洗去曾有的靓丽和尊贵,彳亍在光阴的羽翼上依然幽香。抚摸睢阳古城墙的一块斑驳青砖,如同翻阅一本经年的古籍,饱经沧桑的文字,写满王者的爱恨情仇。古城的往事,伴着睢水和《睢阳曲》,依然在高过历史的天空隐约回响。

睢水之阳建城垣前世今生城摞城

商丘古城,是最能代表商丘的名片。古城所在的地域,是睢阳区。睢阳区,原本是称为商丘县的。年6月1日经国务院批复,商丘撤地设市,并设立睢阳区、梁园区。原商丘县大部分划入睢阳区,部分划入梁园区。而说起“睢阳”地名的由来,已有多年的历史。因为睢水从此流过,在睢水的北面建了一座城垣,城垣因地处睢水之阳(以中国传统方位论,“山北为阴,水北为阳”),故称“睢阳”。最初的睢阳城是秦灭魏以及统一全国后,于公元前年始置睢阳县时所建,为县治所在,属砀郡。睢阳城大规模扩建于公元前年梁孝王刘武从淮阳徙都睢阳之后,为梁国都城,史书记载当时“城方三十七里,二十四门”(《北征记》)。隋唐时期,为宋州治所,又称宋城,张巡著名的睢阳保卫战就发生于此;北宋时期,又称应天府城、陪都南京城;元朝时期,修葺后又称归德府城。直到明代泛滥的洪水将该城淹没于水下,仅有北城墙露出地面。于是,洪水退后的第二年,官府便以旧城的北城墙基址修建新城的南城墙,将新城建在了旧城的北侧,这便是如今的归德府城,我们又称之为商丘古城。

睢阳城的修建,又基于周代宋国都城宋城的旧址上,而且宋国都城的建置对以后的睢阳城曾产生过很大影响,秦和汉代的睢阳城皆建在睢水北岸宋国的城址之上,这些也都经过中美联合考古队长达6年的考古发掘予以证实。宋国的宋城本来就很高大坚固,达到搭云梯才能上去的地步,梁孝王又在宋城之上加宽加高,睢阳城就更加雄伟了,所以在公元前年,西汉发生吴楚七国之乱时,梁孝王凭借高大坚固的睢阳城池,拒吴楚于城外三个多月,睢阳城像一把厚重坚实的枷锁,将吴楚之兵牢牢地钉在了西进长安的路上,给了西汉王朝重整旗鼓调兵遣将的机会。这也是梁孝王以后骄横跋扈、意欲称帝的主要资本。

唐代时,睢阳成为“南控江淮,北临大河”的咽喉重镇。年发生了“安史之乱”,叛将尹子奇于年率10万大军围攻睢阳,唐将张巡、许远再一次凭借睢阳城的易守难改,与敌展开长达半年的生死争夺战,终因城内军民弹尽粮绝而人亡城破,但它却使江南半壁河山免遭生灵涂炭。北宋赵匡胤在这里任归德军节度使,睢阳城成了他的发迹之地。靖康之役金兵攻陷汴京后,康王赵构逃到这里在南门外登基称帝。到了明弘治十五年(年),这座沿用了上千年的睢阳古城被黄河水淹没。后来由于黄河的淤积,新旧城层层叠加,形成了“城摞城”的考古奇观。如今,商丘古城南湖中漂浮的岛屿,都是睢阳城淹没后留下的遗迹,如宋国时的蠡台、文雅台,西汉梁孝王时的曜华宫、吹台、女郎台、雀台、钓台、望云亭等,每一处都有娓娓动听的故事和出神入化般的传说。人们常说商丘古城之南还有古城,即是如此。

宋梁即有打夯歌闻名天下《睢阳曲》

如果说睢水是一支曲子,睢阳城则是曲谱中动听的音符,而《睢阳曲》则是其中重要的音节。若说《睢阳曲》大家还很陌生,那么说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仍很盛行的打夯歌,可能就很好理解了。通俗点说,《睢阳曲》就是汉代在睢水之畔扩建睢阳城时,建筑工人所呼喊的打夯歌。公元前年,梁孝王刘武从淮阳徙都睢阳之后不久,就对睢阳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当时因工期的紧迫和工程的浩大,就调集了很多民工参加修筑。这些役夫们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增加劳动兴趣,筑城时发明并演唱《睢阳曲》,一人领唱,众人随和,之后《睢阳曲》远扬天下。《水经注·睢水》载:“广睢阳城七十里,役夫流唱,必曰《睢阳曲》,创传由此始也。”《睢阳曲》成为睢水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丘是中国夯歌的发源地。早在《睢阳曲》之前的周代,睢水流经的宋国(今商丘)便有“讴谣”,这也是《睢阳曲》的源流及前身。公元前年,宋、郑大棘之战,宋将华元率领军队战败被郑军俘虏,后来自己逃回宋国。此次败仗之辱在宋国广为传播,更要命的是还被民众编成了夯歌,在筑造宋国都城城墙时演唱,而当时逃回国后的华元担任的正是筑城的主持者。有天,他去巡查工程进度时,筑城的役夫当着他的面竟然唱了起了:“于思于思,弃甲复来。”公元前年,宋国在筑建平台时,还有一次筑台打夯歌的记载。宋皇国父做了太宰,要为宋平公筑台,但妨碍了农忙收割。良臣子罕就请求等农事完毕再筑台,平公不答应。于是就征集役夫筑台,正忙于农活的役夫被征来很是不满,就把怨气编成了劳动中的夯歌:

“泽门之皙,实兴我役。邑中之黔,实尉我心。”晋代杜预对此讴谣注曰:“今版筑役夫歌以应杵者,此盖其始也。”梁国《睢阳曲》与宋国“讴谣”一脉相承、地望向因,是夯歌肇始与发展创新的关系。讴谣当是清唱清喊,而《睢阳曲》则是加入了小鼓控制节拍,使节奏性更强,曲调更加振奋人心,也更富感染力。

水润繁华大都会名泽连接南大湖

汉魏时期的睢阳城,是全国的水路运输交通枢纽,连接三大水系,成为“繁华之都会”。首先,睢水从城南侧自西向东南绕城而过,“睢水又东径睢阳县故城南”,“睢水于城之阳,积而为逢洪陂”(《水经注·睢水》)。其次,涣水在睢水南面也经过睢阳县域,而且睢阳城墙南侧的南大池,向南流经睢水称为明水,再向南绝睢水注入涣水,“逢洪陂之西南有陂,又东合明水。水上承城南大池,池周千步,南流会睢,谓之明水,绝睢注涣。”(《水经注·睢水》)再次,汳水流经睢阳城北古蒙城(今梁园区蒙墙寺村)之北,也有分支向南流入睢阳城中,“汳水又东至梁郡蒙县,为获水,余波南入睢阳城中。”(《水经注·汳水》)这样就使睢阳处于鸿沟水运的中心。睢阳城的水运码头,也就是睢水所积的逢泽,为商丘古代五大名泽之一。

逢泽位于周代宋国故城与汉唐睢阳古城南侧,睢水自西而东穿泽而过,保持了泽水的充足与水域的宽广,这里有珍稀的“四不像”麋鹿及宋君、梁孝王游猎的遗踪。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曰:“陶、睢阳亦一都会也”,说明汉代睢阳城的繁荣。隋朝以睢水古河道为主干道修建大运河,途经逢泽。到了唐宋,逢泽与隋唐大运河相连,形成“云水绕睢阳”的胜景。唐代诗人高适曾长期客居商丘,他有诗曰:“云散芒砀山,水还睢阳郭。绕梁即襟带,封卫多漂泊。”(《和崔二少府登楚丘城作》)李白的《梁园吟》诗曰:“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却忆蓬池阮公咏,因吟‘渌水扬洪波’。”到了宋代,此乃陪都南京,运河两岸更是繁荣,人烟稠密,商铺林立,夜晚桨声灯影不息,正如王仲旉《南都赋》所云:“扼一都之冲会,耀万里之天声。”明清黄河的泛滥,将昔日的大泽淹没地下,但至今我们依然可以触摸古泽的遗韵与温度,那就是商丘古城南侧的隋唐大运河南关码头遗址。至今,仍具象地见证着昔日的喧闹与都市的繁华。

睢阳城南侧、逢泽北侧一块湖泊被辟为南大湖,成为西周、秦汉时期的游览胜地。梁孝王所筑三百里梁园的三处胜景雁池、鹤洲、凫渚就在睢水之畔的南大湖里。《读史方舆纪要》载:“《志》云:(归德)府城南六里有南湖,梁孝王园池故址也。”葛洪《西京杂记》卷二载:“园中有雁池,池间有鹤洲、凫渚。”雁池风景秀美,“棹女讴而荡桨,渔人集而叩舷”;关于鹤洲,被梁孝王招致麾下的路乔如游南大湖作《鹤赋》描写白鹤盘桓于此,从容饮啄:“白鸟朱冠,鼓翼池干。”凫渚是南大湖中野鸭栖息的小块陆地,王勃《滕王阁序》:“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廻。”梁孝王在东苑狩猎归来后与众宾客游于雁池:“登龙艦,飞凤盖,钓锦鳞,出文贝,弋白鹇,挂黄鹤,鸧鸹下,鹣鷞落。薄暮日斜,俯仰极乐。”(《南都赋》)可谓宾朋其乐融融!

1
查看完整版本: 睢阳桨声灯影伴古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