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宋代理学创始人周敦颐降生在道县。传说,他家外面有莲塘一亩,一日莲塘开五色花,终冬不落,次年周敦颐便出生了。在思想史上,周敦颐从《易经》中拈取“太极”一词,演绎出一套阴阳五行所组成的宇宙构成论,成为宋明理学的开端,在中国儒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他的《爱莲说》更是脍炙人口,其学问、其气度感动过许多学子,最著名的当属程颢、程颐两兄弟。
1.少年天才
周敦颐的家乡道县,山清水秀,风景秀丽,人杰地灵。相传,公元年重阳节,周敦颐一家一起度过重阳节。那个时候的天气很好,秋高气爽,天空明澈。远处的青山尽收眼底,尤其是村前的五座土丘,更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众人议论着给这五座土丘起名,但一时想不出一个比较好的名字。.
这时,在旁边玩耍的5岁的周敦颐脱口而出,说这五个土堆就像天上的星星。东边的土堆像木星,南边的土堆像火星,西边的土堆像水星,北边的土堆像金星,中间的土堆像土星,不如就叫“五行堆”吧。众人听了之后,都觉得小周敦颐说的有道理,同时也有些意外。这么小的年纪,就懂这些天文地理?是不是有人告诉他的呀?周敦颐说,这我是自己想到的。他的父亲周辅成也证实了这一点,并没有告诉他这件事。最后,大家采纳了周敦颐的意见,正式将这五座土堆命名为“五星堆”。
这个故事记载在南宋度正写的《周敦颐年谱》,“先生年五岁,辨五星墩与宅子左右前后,分配五行。”我们知道,度正离周敦颐去世的时间很近,而且为了写好年谱,他还亲自去过周敦颐的故里,因此他的记载有一定的可信度。当然,也不排除是杜撰的。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可以推断,周敦颐在少年时期,就显得与众不同。
2.月岩悟道
周敦颐的故乡在永州市道县清塘镇楼田村,村子向西20多里,有个叫月岩的地方。据说,周敦颐后来提出深奥的《太极图说》,就与他在月岩读书期间的悟道有关。虽然,还有待考证,但我宁愿相信它的真的。毕竟,周敦颐的思想太具有原创性了,值得为它披上一层神秘的光环。
我们知道,道县地处温带盆地,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见过桂林山水的人,大概都知道什么叫喀斯特地貌。道县的月岩是一座神奇瑰丽的岩洞。入洞数十步,仰望天空,就能见到半个月亮,像是上弦月。走进洞中央,抬头看天空了,天空却像一轮满月悬挂中天。走出洞头的时候,回头再看,又像是下玄月。所以叫做“月岩”。
南宋度正《周敦颐年谱》记载,公元年,14岁的周敦颐到月岩读书。与此同时,李发《四部业刊》(续编)记载了周敦颐月岩在读书的情景。或许,周敦颐果真喜欢在岩洞里面来回走动,月岩的景象,以及这种景象的变化,动静消涨的规律有一天突然让他在胸中产生一股扩然开朗之气,悟出“无极而太极”,以及动静变化的辩证法。
3.他的品格
公元年,50岁的周敦颐从江西辗转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永州,担任永州通判。侄子周仲章来看望他,给他透露消息,说家乡里就有人想拖他办事,让他悄悄开个后门,批个项目。周敦颐严厉拒绝了侄子,还给他写了一首“绝情诗”《任所寄相关故旧》。
诗的大意是说,我从小就是硬骨头,经过官场多年的磨练,也没有改掉我的臭脾气。我也不喜欢喝什么好酒,大鱼大肉、山珍海味不感兴趣,我吃得很简单,都是萝卜青菜。但我心系天下苍,一心只想为老百姓谋福祉。我两袖轻风,睡得安稳。绝不会为了七大姑八大姨,干贪赃枉法的事情,你就死了这条心吧。如果家乡父老真的关怀我,那你就告诉他们,那我生活还可以。虽然没有大红大紫、大富大贵,但也还凑合。周敦颐说得毫不客气,就像是跟陌生人吵架一样。这件事足见他是一个清官。
第二年春天,周敦颐回到自己的家乡祭扫先人的坟墓,然后将自己的家财赠送给一个叫周兴的族人,委托他帮助看护祖先的坟墓。这个事情就表明周敦颐已经决意不再回老家,可能是因为老家的人喜欢挖门道、找关系,太难缠了吧,周敦颐不想和他们纠缠,只想守住自己的内心。
公元年,56岁的周敦颐归隐于庐山脚下的爱莲堂,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爱莲说》,虽然只有个字,却意味深长,传颂千古,是中学教材的必备课,你懂的。
散文的大意是说,陆地上和水面上都长着很多繁茂的花草,都招人喜爱。但是隐士陶渊明偏偏喜欢菊花。唐朝以来,人们都喜欢牡丹,但我这个人呢,偏偏喜欢莲花。为什么呢?因为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被淤泥所污染。确实是这样,我们都见过莲花,从池塘的淤泥中长出来,但是非常洁净。
而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像藤蔓植物一样攀附在各种树木上,象征了君子的独立的品格。可以远远远地看,但不可以到跟前去玩弄它。周敦颐用莲花来比喻自己,作为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拥有独立的品格和个体的尊严,绝不会依附于任何的权势。你的施政方针如果不符合我的道德人生理想,那就对不起,seeyou啦啦。
周敦颐还做了一个总结,他感叹说,菊花就相当于人世间的隐士,大家一想起菊花,马上就能想起陶渊明。牡丹花象征富贵,因为牡丹非常硕大,非常红艳,非常亮丽,但是很缺乏内涵。不过普通老百姓很喜欢,因为他们只图生活的富贵。周敦颐接着说,喜欢菊花的人在陶渊明以后就很少,这是暗示,陶渊明以后的中国,其实缺乏真正的隐士。周敦颐说自己爱莲花,其实是在激励自己保持洁身自好的品格。
周敦颐晚年的隐居在庐山脚下,不得不说,他真的很会挑地方。但他不只是游山玩水,欣赏庐山风光。而且开垦荒地,而且是个种植大户,比“草盛豆苗稀”的陶渊明强多了。他有这样一首诗《濂溪书堂》。大意是说,我的窗前有个菜园,菜园外面种了桑和麻。我种的菜足够我一年吃,我种的桑麻也足够我织衣穿,所以我不愁吃不愁穿,完全符合脱贫标准。瞧,这时的周敦颐,就仿佛陶渊明在世,过着自己的快乐生活。
很喜欢他的一句诗,“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简直就是反腐倡廉的金句啊。是的,人生在世,吃饱穿暖就是最大的富贵了。身体健康,心理安宁比什么都重要。
4.他的思想
公元年,57岁的周敦颐病逝于九江。与同时代的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苏轼等大咖相比,周敦颐出生于湖南边陲之地,官也当得不大,诗也写得不多,虽然有点名气,顶多算个小咖。但却被后人请入孔庙,接受世代读书人的顶礼膜拜,他开创的理学,作为宋元明清四代的官学,长达年不动摇,那么周敦颐为什么会获得如此崇高的地位呢?
因为他具备了两个条件:一是他的思想得有足够的深度和广度。二是他的思想得到同道中人的认可。这一点就离不开湖湘学派的推动了,公元年,湖湘学派的理论宗师胡宏,在给张横渠的《正蒙》写的序中,说出了如下一段话语:
是以我宋受命,贤哲乃生,春陵有周子敦颐。洛阳有邵子雍,大程子颢,小程子颐,而秦中有横渠张先生。
在这里,胡宏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北宋五子”的概念。而且,周敦颐被放在了首位,推崇到最高的位置上。胡宏是南宋之初最大的理学家,在整个高宗时代没有任何一个人比胡宏的地位更高。有了胡宏的推崇,理学的学者纷纷跟随,都认周敦颐为道学宗主。
当然,周敦颐能够成为道学宗主的前提是,他本人的思想有足够深刻。否则,别人再怎么推,都是没用的。周敦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通书》和《太极图说》两本书中。朱熹认为,《太极图说》是周敦颐全部思想精髓所在。《通书》是对《太极图说》的解读。那么,《太极图说》究竟讲了一种怎么样的思想呢?其实很简单,周敦颐在这里提出了一种宇宙生成的理论,在哲学上叫做“宇宙论”。
大意是说,太极产生阴阳,然后在阴阳的基础上产生五行,五行又化生万物。周敦颐提出这个宇宙论干什么?实际上是为了告诉人们:该怎么做人?中国人都讲“天人合一”,周敦颐也一样。周敦颐说,“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就是做人就要做圣人,为人间制定行为法则,维护社会的秩序。尤其读书人,要做顶梁柱,所以叫“立人极”。
整体看来,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走的《周易》、《老子》的思辨路线,《老子》也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是非常有理论深度的,这是他能够成为理学开山鼻祖的思想前提。
5.他的启示
孟子说,人生有三大快乐,其中之一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周敦颐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从政,不过他还在业余时间培养了两个学生,程颢和程颐两兄弟。正是这两位理学家、教育家将周敦颐的学问发扬广大,那么周敦颐是如何教育二程的呢?
简单说,就是要求他们必须确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在周敦颐看来,教育的目标不是为了给社会培养打工仔,让他们得到一个机会,捞到一个就业的位置,弄到一个可以吃饭的铁饭碗。周敦颐的教育目标是,教人做圣人。周敦颐用“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来培养学生,激励学生学做圣人。周敦颐在《通书》里有这样两句话,“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伊尹是商汤的宰相,一旦被商汤重用,就把自己这个道德的理想拿来改造世界。周敦颐伊尹的例子来教育学生,一旦有机会得到权力,就要践行理想,造福于民。颜回也拥有非常崇高的理想,他把做圣人当做自己最高的追求,努力让自己的人格的最完满的状态。正是有了这样远大的理想,正是在这种崇高远大的理想的指引之下,二程最后都成了大哲学家、大教育家。
周敦颐的著作虽然不多,官做得也不大,但却是一个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理学家,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是屈直可数的。被称为“理学鼻祖”“道学宗师”,他一边当官,一边著书立说说,一边教导弟子,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周敦颐的著作文字极其简约,却蕴含着深刻的对人生的思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他流传于世的主要文献著作只有个字,包括《通书》多字,《太极图说》多字。但他构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物化生的宇宙论哲学模式,将我国传统的宇宙本体学说和天人合一学说推上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他开创的理学,经过程颢和程颐,还有朱熹等人传承和发扬,成为了宋元明清时期的官方哲学。由他的理学思想体系影响而形成的湖湘学派,经过胡安国,胡宏等人,以及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的传承与发扬光大,在湖南中国的历史上发挥过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