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要
拼音
BīnɡLɑnɡ
性味功效
辛、苦,温。归胃、大肠经。
杀虫,消积,行气,利水。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味辛,温,无*。主治消谷,逐水,除痰,杀三虫,去伏尸,治寸白。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
味辛甘涩,性温无*,入胃、大肠二经。主消谷逐水,宣脏利腑,攻坚行滞,除痰癖,杀三虫,却伏尸,疗寸白,攻脚气,解诸蛊。坠药性如铁石,治浓重如奔马,见火无功。
槟榔甘温之品,宜于胃家,沉阴之性,宜于大肠。考诸功验,取其下坠,非取其破气,广闽多服之者,盖以地暖淫蒸,居民感之,气亦上盛,故服此以降之尔。尖长者,快锐速效。
《本草经解》叶天士
气温,味苦辛涩,无*,主消谷,逐水,除痰癖,杀三虫伏尸,疗寸白。
槟榔气温,禀天春升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苦辛涩无*,得地南火西金之燥味,入手少阴心经、足阳明燥金胃经、手阳明燥金大肠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
足阳明为水谷之海,气温则行,味辛则散,故主消谷逐水。手阳明为传导之官,消化不尽,则水谷留滞,变成痰癖。槟榔温辛,具消谷之才,苦泄有下降之德,所以主之也。
三虫伏尸寸白,皆湿热所化之虫也;辛则散,涩则燥,苦则杀虫,故主以上诸虫也。
《玉楸药解》*元御
味苦、辛,涩,气温,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降浊下气,破郁消满,化水谷之陈宿,行痰饮之停留,治心腹痛楚,疗山水瘴疠。
槟榔辛温,下气破滞,磨坚行瘀,败陈宿之气,亦有用之良材。
归经
《雷公炮制药性解》归胃、大肠经
《本草经解》归肝、心、胃、大肠经
《玉楸药解》归脾、胃经
别名
大腹子
二、应用
1.用于多种肠寄生虫病。本品能驱杀绦虫、姜片虫、钩虫、蛔虫、蛲虫等多种肠寄生虫,并有泻下之功,有助于驱除虫体。对绦虫病疗效较佳,对驱杀猪肉绦虫尤为有效;如与南瓜子配合同用,可增强驱杀牛肉绦虫之力。
2.用于食积气滞,腹胀便秘,以及泻痢后重等证。本品辛散苦泄,既能行气消积以导滞,又能缓泻而通便。对上述诸证,常与木香、青皮、大*等品配伍同用,如木香摈榔丸。
3.用于水肿、脚气肿痛等证。本品有行气利水之功。治水肿实证,常与商陆、茯苓皮、泽泻等配伍,如疏凿饮子;对脚气肿痛证属寒湿者,常与木瓜、吴茱萸、陈皮、紫苏等配用,如鸡鸣散,此外,尚可用于疟疾,如常用截疟方剂截疟七宝饮的组成中即有本品。
常用方
《本草经解》叶天士
槟榔同川莲、扁豆、莲肉、橘红、红曲、白芍、乌梅、葛根、枳壳,治痢下后重。同雷丸、使君子、白芜荑、芦荟、肉蔻、胡*连,治小儿疳蛔。同楝根、鹤虱、锡灰、苡仁根、贯仲、乌梅,治一切寸白虫。同茅术、草果、青皮、甘草,治瘴疟。
使用注意
用量用法6?15g。单用杀绦虫、姜片虫时,可用60?g。
脾虚便溏者不宜服用。
《玉楸药解》*元御
若气虚作满,则损正益邪,不能奏效矣。
三、来源产地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生南海。
此有三、四种:出交州,形小而味甘;广州以南者,形大而味涩,核亦大;尤大者,名楮槟榔,作药皆用之。又小者,南人名蒳子,世人呼为槟榔孙,亦可食。
《中药大辞典》
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种子。冬、春果实成熟时采收。摘下果实,将果皮剥下,取其种子,晒干。
分布广西、云南、福建、台湾、广东等地。主产广东、云南、台湾、广西、福建。国外以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菲律宾等地产量最多。
▼点阅读原文,进行健康咨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