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醉美槟榔谷”全国摄影大展
■入展作品选登
■何清点评
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地处北纬18度,位于海南保亭甘什岭自然保护区,因传说是海南的槟榔树发源地之一而得名。槟榔谷堪称海南民族文化的活化石,素有海南黎族的“敦煌壁画”美誉。年,槟榔谷荣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十大电影拍摄取景基地、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基地。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与中国摄影报社联合举办的首届“醉美槟榔谷”全国摄影大展已于近日揭晓殊荣。
源火杨立东摄
点评:束光的运用对比突出了凝重的色彩氛围,火把产生的烟雾更加烘托了仪式的神秘气氛。整体光线控制良好,减挡曝光和后期压暗避免了高光溢出。虽拍摄的是表演,但摄影语言运用得当,仍然是可称道的照片。
甘什村晨曦覃士柱摄
点评:利用典型环境抓住典型瞬间,作者再现了民俗村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状态。画面看似平淡无奇,但信息内涵较为丰富,运用宽画幅和半框架结构较为恰当。中间一抹类似天井的光线有渲染古村神秘气氛的作用,但显得有些突兀。
天下粮仓刘文忻摄
点评:作者选择较高的视点进行俯拍,用人物作为陪体衬托出高大的主体建筑,是画面中的点睛之笔。在逆光的照射下,建筑与密林细节丰富,线条匀称。但是,作品的标题显得过大,与画面难以对应。
舞步轻盈杨殿良摄
点评:作品采用1/秒快门,凝固舞蹈瞬间的抓取不错,动感十足。侧逆光效果良好,画面滤去了多余的色彩,处理成黑白,平添了一丝凝练的味道。不足之处是,失去了色彩丰富的信息含量。此外,F8的光圈值对背景的处置不佳,人物有些重叠。
动如脱兔范菁摄
点评:作者选择了通透的蓝天白云,有利于简化背景和提高色彩饱和度。低角度仰拍衬托出植物的高大,广角镜头汇聚出的画面线条有引导观者视觉的作用。侧逆光起到了对明暗层次的渲染作用。左下角的建筑有干扰主体的副作用,拍摄时避开为宜。
黎族传承纺织工艺杜艳丽摄
点评:被摄人物的服饰、进行的工艺较为典型,突出了黎族少数民族的特点。利用局域光线的手法较为成熟,后期处理明暗控制恰当。寻找抓取人物动作的最佳瞬间,需要细心观察加耐心,更需要经验和阅历的积累。
猕猴望客许凯迪摄
点评:作者利用树枝形成自然框架,有效突出了位于画面中央的主体。大光圈、长焦距虚化背景。侧逆光不仅勾勒出主体的轮廓,还突出了皮毛的质感。瞬间抓拍不错,眼神光得来不易。
快乐之旅陈颖专摄
点评:大山深处的溜索可能曾是当地人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如今却变成了游乐项目,让人不禁感叹时代巨变。作者利用溜索进行对角线构图,画面人物神态各异,动作真实。不足之处是主体人物未处于*金分割点,按快门的时机稍早。下部绿叶受光部分略显干扰视线。
相伴向银林摄
点评:画面平淡却真实,揭示了少数民族老人的生活状态,背景选择凸显地域特点。主陪体处理细致到位,小花猫的回眸是难得亮点。后期做四角压暗,突出了主题,画面简练但信息量较丰富。
鸟趣郭雄摄
点评:鹦鹉的动作让整个画面充满情趣,说明作者具有敏锐的发掘意识。有意减去一挡曝光控制明暗光比,突出细节。但是背景人物的动作和视线方向未能和主题形成更好呼应,最佳的拍摄时机未能抓住。
戏邓玉萍摄
点评:作品采用对角线构图,逆光照射勾勒出主体轮廓,高速快门凝固了飞溅的水花。看似不经意的抓拍实际是现场观察能力带来的必然。若换用长焦镜头和大光圈,效果可能会更好。画面裁剪成方形是否合适有待商榷。
甘什村晨曦覃士柱摄
点评:利用典型环境抓住典型瞬间,作者再现了民俗村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状态。画面看似平淡无奇,但信息内涵较为丰富,运用宽画幅和半框架结构较为恰当。中间一抹类似天井的光线有渲染古村神秘气氛的作用,但显得有些突兀。
非遗村纺织黎族老人田卫涛摄
点评:作品立意明确,主题鲜明。局域光的采用是整幅照片的亮点,环境背景的选择较为典型,人物神态抓取不错。但拍摄未必要求全,结合光线和人物特写再做剪裁,视觉或许会更集中。
雨林空中走廊彭斌摄
点评:高角度俯拍凝炼了密集的雨林场景,吊桥形成了自然的对角线,成为画面中心。宽画幅的采用增强了视觉效果,但主题表达略显单调,或等待更佳的光线时机,或等待游客穿梭其间时拍摄。
织林珝珑摄
点评:前景和背景均被长焦镜头有效虚化,突出了位于视觉中心的主体人物,是作者对被摄对象进行有效选择的结果。在嘈杂纷乱的民俗场景中排除干扰,主动构思,才能换来佳作。
最美槟榔谷唐捷摄
点评:航拍器材已经成为摄影新“武器”,但何时使用、如何取景还依赖于作者的经验。利用高空难以企及的视角,漂亮的局域光线点亮主体村落,远处的天际线,近处的云彩衬托,画面构成丰富,但村落的展现不够完整。
更多入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