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RC工作组在年再次对槟榔当中的致癌物进行评估之后,将槟榔中所含的槟榔碱标上了“2B类致癌物”,并且明确地指出了槟榔碱是名副其实的致癌物。而令人诧异的是,槟榔已经明明被打上了“极有可能致癌”的标签,可为何全球还有那么多人在吃槟榔,在我国吃槟榔的人数更是超过了万。
槟榔有何价值?
槟榔树属于棕榈科目,而人们所放在口中咀嚼的正是槟榔树所产的种子,形状与橄榄高度相似,同属椭圆形绿色颗粒。
人们大都只知道湖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地区的人们喜欢嚼槟榔,但实际上海南才是“槟榔之乡”,从宋朝开始便大量种植。只不过槟榔在过去并不是“经济作物”,而是更近乎加固水土和欣赏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槟榔树的很多部位都具备药用价值,果实、种子、皮、花均可入药。而对于槟榔子的药用价值,我国古代医药名著《李时珍》当中有所记载,用以治疗瘴疠。其中的药理作用是通过槟榔当中的槟榔碱刺激肠道蠕动以达到驱虫作用,也可以达到消积行滞的目的。
而为了让广大群众区分槟榔入药和将槟榔当成“口香糖”来嚼着吃,这压根就是两回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药协会高级顾问李莲达表示,槟榔子可以入药不假,但也知道它身上有些不利于人体的地方,因此对于槟榔在入药之前,会对原材料(槟榔)进行炮制加工,并且严格控制用药的剂量,以确保使用槟榔治病的安全性。
原本大量种植在海南的槟榔树,再后来由于嚼槟榔变得热门起来,福建、云南、湖南等地区才广泛种植槟榔,并且用途已然不是药物价值,而是作为食品类别了。原本是一味中药材,却在打上各种包装之后出现在零售柜台上,成为了不少人嘴里咀嚼的食品。
实际上,对于咀嚼槟榔的习惯,并不是从现代才开始。从苏轼“两颊红潮增妩媚,谁知侬是醉槟榔”这两句诗当中可以看出,隋唐时期已经有嚼槟榔的现象。也就是说,中国人嚼槟榔已经有着大概两千多年的历史,但在相关史料的记载上,当时并不是大众所能够接受的味道,而是在少数民族当中的少数人,才有嚼槟榔的行为。
并且槟榔在那个时候还是作为藩属国的进贡品,比如南洋半岛的进贡清单中,槟榔是常客。而如今,有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已经超过人爱上嚼槟榔。
槟榔有何迷人之处?
在湖南的“槟榔友”之间流行着这样一句顺口溜:“槟榔加烟,法力无边;槟榔泡酒,永垂不朽。”那么问题来了,槟榔的味道真的有这么神奇吗?
其实不然,刚开始接触槟榔的人,都觉得槟榔并不好吃,味道又麻又涩,而且非常硬,险些有点嚼不动的感觉。味道化开之后整个口腔麻麻痛痛,体验并不是很好。同时还容易让人感到一股“上头”,就如苏轼诗中所写的,不仅脸上泛红,还有些醉酒的感觉。其实通俗点来描述这种现象,就是有些头昏脑涨。
而这种起初给人的体验并不是很好的槟榔,又为何能够在很多人群中流行开来,并且还演变为“非嚼不可”的地步。
其实,那种强烈的刺激感之后让人体的血管在极短的时间之内舒张开来,导致血液加快而引起稍微的眩晕感,也就是所谓的“上头”,呼吸也会变得轻松起来。也正是这种感觉让大部分人不仅熬过了最初的不适感,变成嚼槟榔上了瘾。
当然,有一些人一开始嚼槟榔是出于从众心理。有些槟榔深度爱好者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自己也是稀里糊涂地就爱上了槟榔,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都已经忘了,但只记得当时身边的人都在吃,一开始也是吃不惯槟榔这种有些割嘴的粗纤维以及那股呛喉的焦味。
槟榔的危害不容忽视!
槟榔被国际上多个国家列为“软*品”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甚至在去年还再次被作为国际上重点检查的对象,国际组织IARC工作组对槟榔当中的致癌物进行评估,明确指出槟榔碱具有致癌性,并且将槟榔碱列为“2B类致癌物”。
对于槟榔的危害,真的不容忽视,因为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各种广告的吸引之下爱上了嚼槟榔,而为了能够提高销量,槟榔还做成各种各样的口味。而这些销量一路见涨的背后,是一个个嚼槟榔爱好者的健康出现了危机。大部分的口腔癌与嚼槟榔画上了等号,除了槟榔碱的致癌性对身体的伤害之外,还有槟榔的粗纤维在口中咀嚼而对口腔粘膜不断地造成破坏,而口腔膜长期处于破坏和修复之中,再加上槟榔碱的作用,因此嚼槟榔所引发的口腔癌,在近年来已经屡见不鲜。
或许有些人还未达到口腔癌的地步,但槟榔对身体所产生的影响却已经处处显露,比如牙齿变黑变松和伴随着严重的口臭;常年咀嚼槟榔这种又硬又粗的纤维导致张口闭口都能够明显地感觉到颚关节的疼痛。甚至,对于颜值来说也是不可逆地变丑,因为长时间咀嚼硬物会导致咬肌变得肥大,明明是线条比较好看的瓜子脸,却变成了线条生硬的国字脸。
大多数嚼着槟榔的人在看到槟榔极有可能致癌时,往往会抱有侥幸心理,表示身边也有很多人吃,并且吃的时间比自己还要长都没事,自己应该不至于那么倒霉,能够“喜提”癌症。也正是大部分人这种心存侥幸的“阿Q精神”让专家一再苦口婆心也没用,我国目前仍然有高达多万的人无时不刻在吃一种高致癌物槟榔,这想想都令人觉得不理性。俗话说得好:病从口入!但愿更多的人能够意识到槟榔的危害性并且及时停止,如已经出现不良现象应当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