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初期,有过一位“周公”和一位“召公”,他们在周成王时期共同辅佐年幼的天子,代理周*。周公为“太师”、召公为“太保”,共同营建了成周洛邑,二公分“陕”以治,陕以东由周公治理,陕以西由召公治理。“陕”就是现在的河南三门峡陕县。
时间一转眼过去了二百多年,到了西周后期,生活在周厉王时的“周公”和“召公”再次合作,渡过了西周后期一段“共和”时期。
公元前年,《国语》说“流王于彘”。“王”指的是西周后期的天子周厉王。周厉王被流放到“彘”。“彘”是地名,现在的山西霍县。是谁流放了周厉王?是“国人”。“国人”是什么人?“国人”是居住在国都的人。“国人”不是奴隶,国人要纳*赋、服兵役,并且在一些大事上如迁都、废立等等,执*者也要参考“国人”的意见。在流放厉王的事上,“国人”不是说出意见,而是采取了行动。
国人为什么要流放周厉王?因为周厉王与民争利。周厉王任用荣夷公为卿士,这位荣夷公本身就是个很贪财的人。周厉王和荣夷公是怎么与民争利的呢?独占山泽之利,独占天地所生百物。这些山泽原来是开放的,谁都可以从事采集和捕捞,但这时候被周厉王和荣夷公独占了。周厉王为什么要与民争利?主要还是因为连年不断的战争。
周厉王时戎狄寇掠,入犬丘杀秦仲之族,周厉王征伐西戎。淮夷入侵,一直到达了洛水流域南端,周厉王又命虢仲讨伐淮夷。入侵的除了淮夷还有猃狁。淮夷入侵的是成周以南的洛水、伊河。而猃狁入侵的则是镐京周围。周厉王又出兵反击,夺回被俘的人口和被劫的财物。还要让这些荒服戎狄定期纳贡。在这些持续不断的战争中,资财枯竭,所以周厉王要把山林川泽的资源收归王有,由此引起了利益之争。
根据《国语》和《史记》记载,周厉王的儿子太子姬静就是后来的周宣王,当时藏在召穆公家里。国人把召穆公的家包围起来,要求杀死周厉王的儿子。是召穆公保护了太子姬静。召穆公对国人说,自己曾经劝谏过周厉王不要独占山林川泽之利,但是周厉王不听劝告,所以才有这个劫难。如果太子被杀,那么周厉王会以为自己记仇而杀了太子。所以召穆公想了个办法,他用自己的儿子代替了太子姬静,保住了太子的性命。
周代的“国人”相当于商代的“众人”,居于国都之中,大部分与王为同族,是王朝*治、*事、经济的主要支柱,同时又是受剥削对象要缴纳赋税,要随王出征。周代的“国人”势力比较大,在春秋时期国之盛衰、战争成败、贵族能否保其宗族,都要取决于国人。
国人暴动之后,周厉王被流放,但又未死。其后就由周公和召公共同执*,称为“共和”。意思就是周公和召公和衷共济,代周为*。这似乎又回到了西周之初的状态。共和十四年,周厉王死于彘地,周公和召公拥立了太子姬静即位,就是周宣王。
但是,关于“共和”不只有一种解释。还有一种解释,《古本竹书纪年》说,“共伯和干王位”。“共伯和”是共国国君,叫“伯和”,是一个小国诸侯。可共伯和没有代行王*的资格,他也不是公卿。所以一些史学家认为,这就是说,这位共伯和放下君位,篡了天子之位。但还有的观点认为,共伯和为人仁义,诸侯觉得他贤德,所以周厉王被流放之后,诸侯们就请共伯和来代行天子事。厉王死后,共伯和又和诸侯一起奉太子姬静为王,自己又回到共国。
可是共伯和回去以后才发现,共国已经被卫国所兼并,共国已经没有了。于是共伯和居于共山之上。
作者:沅汰,文化学者,历史作家
主要作品:《龙凤传奇》、《南北乱世之三国霸业》、《高澄传》、《情探泰陵》、《胤禛二十七年》,中国古代《古国迷踪》系列,《博物馆青铜器名称汉字解读》系列、《汉字》字形释义、《青铜铭文里的西周史》、《晋国霸业》、《梦回春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