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话春节
一般来说,我们习惯性地把新年叫春节,把春节叫新年,这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叫法。但是,仔细想想,新年和春节还是有些区别的。
新年,顾名思义指的就是一年的第一天。以公元纪年,则1月1日即为新年。因此,严格意义上说,新年只是个时间的概念。而作为节日,则是世界上多数国家通行的节日。世界各国都会以各自特有的方式庆贺新年。
我国将公元纪年的1月1日新年称为“元旦”,是在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他就职誓词的结尾是“中华民国元年元旦”。这便是我国公元纪年新年“元旦”的来历。
春节,则是我国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春节”两字,说起来听起来,都有浓浓的春天的气息!我们的先民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赋予了春节独特而又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美好寓意。其中就包含了万物复苏的季节的概念。因而,春节就不再仅仅是个时间的概念了。
其实,单就我国的新年与春节来说,以农历纪年的新年和春节则是一个概念。这是因为,我国太古时期就有了关于“年”的传说,而那个时期先民是以观天象而纪年,不存在公元纪年说。并且它们还各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关于新年的传说: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把它叫“年”。它长相狰狞,凶残无比,并且专食一切动物和人类。人们对“年”这种怪物非常害怕。后来,经过人们认真地观察,慢慢地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出现一次。而且是在第三百六十五天这天的晚上出来活动,到了第二天破晓时,它就返回到深山密林中。
人们为了防止被侵害,就算准“年”出现的日子,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提前做好各项充足的准备,一是提前置办了很多吃的东西,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当然,吃饭前还要依照礼仪供祭祖先;二是吃完晚饭后,熄火净灶;三是把家畜都圈好拴牢,把自家的宅门也都封好;四是一家人都通宵不睡觉,坐在一起聊天。到了后来,大概在南北朝时期,人们把通宵不睡觉演变成了一种习俗,称之为“熬年”,并增添了许多象征寓意,如驱走过去一切不好的东西,包括瘟病等,企划着下一个“年”出现的周期里一切平安吉祥如意。这一习俗一直传承到今天。
关于春节的传说:古时候,有个叫万年的人,他上山砍柴,坐在树荫下休息时,发现树的影子移动,受此启发,他发明了一个测日影计时的晷仪,以日影的移动来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他看到山崖上的泉水往下滴,他又有了灵感,发明了漏壶(也叫漏刻),来测定时间。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他发现了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会轮回一次。当时的君王苦于不能掌握天气风云的变化,对百姓生产不利。当他得知万年发明了测定四季和时间的仪器后,就叫万年修建了日晷台和漏壶亭。万年修建好后,请君王据此定个节。当时正值春季开始的第一天,于是,君王就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在这个传说中,君王所说的“岁首”的“岁”字,其实就是我国上古历法中原始干支中的“摄提”。也即是我们民间通常所说的“岁星”“太岁”等。
在我国的古文献中,先民观天象授时,确定“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用以核准时间和节令,并以“斗柄回寅”为岁首。所谓“斗柄回寅”,就是指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了“寅”时的位置。人们把这时定为一年轮回的“春正”,即“岁首”。这个时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气象更新,一切都是新的开始。以农耕为主的先民们,把又一年春天的来临,赋予了极为丰富的内容,如除旧布新,驱邪攘灾,祭拜先祖,纳福庆贺,而这一切,都是人们寄托来年美好的愿望。
我国上古时代的夏朝将正月定在了春季,以一月的第一天为岁首。之后,在几千年演进的过程中,各自朝代有所不同。而我国真正将农历新年定名为“春节”,是在辛亥革命以后,即年民国*府采用公历纪年,年*府批准以夏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并自年起开始实行。自此以后,我们通常所说的“过年”才真正变成了“春节”。
由此,之后的新年和春节就产生了些许的区别:公历1月1日的“元旦”可以称“新年”,一般不可以称“春节”;而农历1月1日(正月初一),我们既可称为“新年”,也可称为“春节”。并且我们更喜欢称之为“春节”。
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采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将夏历正月初一仍定为“春节”。
公元纪年,我们一般都称为“公历”,或“阳历”;我国的夏历,我们一般称为“农历”或“阴历”。由此,我国现行的历法是其实就是这两种历法的结合,我们称之为“阴阳合历”。这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历法。特别是其中“农历”中所蕴含的“二十四节气”,更彰显了我国人民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聪明智慧。
总的来说,春节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伴随着人们在日常的生产劳作和生活中,对自然变化的认识,并逐渐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完善的过程。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以及对先民聪明智慧的传承。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民族节日。
在这特别美好的节日里,祝大家:新春快乐,万事顺意,阖家团圆,牛年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