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不能不知道的历史典故
TUhjnbcbe - 2023/3/15 20:03:00
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正规吗 http://m.39.net/pf/a_5112756.html

你可能不知道的历史典故

上回我在文章中说到汉朝,大家对汉朝的帝王评论也甚是激烈,特别是关于汉武帝和汉宣帝的争议很大,是非功过,见仁见智吧。好了,接下来汉朝之后,到了三国。说到三国,估计所有中国人都非常熟悉,耳熟能详了。当然得益于《三国演义》这部名著,不仅如此,各种电视、电影也是拍了又拍、还有《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也是风靡全国。所以没必要在这里献丑聊曹操、刘备、孙权了。但对于三国里面的典故,我觉得对后人影响较大,我就大胆整理了一下,分享给大家,让大家重温一下这些著名典故的韵味。

1、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2、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郭翰很有礼貌地问:曹操看行*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也就引申出“望梅止渴”这个成语。

3、三顾茅庐:

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慌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有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那年诸葛亮才27岁。

从这个典故,引申出“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刘备也因礼贤下士成为佳话。

4、舌战群儒:

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问的人。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说:听说刘备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请出山,以为有了你就如同鱼得了水,想夺取荆襄九郡做根据地。但荆襄已被曹操得到,你还有什么主意呢?诸葛亮心里想,如果不先难倒张昭,就没办法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了。诸葛亮说:刘备取荆襄这块地盘,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夺取同宗的基业,才被曹操捡了便宜。现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图大计,等闲之辈哪懂得这个。国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论道,碰上事儿,却拿不出一个办法来,只能为天下人耻笑。一番话,说得张昭哑口无言。之后,一个谋士问:曹操屯兵百万,将列千员,你说不怕,吹牛吧你。诸葛亮答:刘备退守夏口,是等待时机,而东吴兵精粮足,还有长江天险可守,却都劝孙权降曹,丢人吧你。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

由此典故,引申出来了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成语

5、煮豆燃萁: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妒忌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由这个典故,这七步成诗也成了千古名句,流传至今。

6、大意失荆州:

大意失荆州,即三国时期,名将关羽失去荆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的典故。

赤壁之战后,荆州七个郡被刘备、曹操、孙权三家瓜分,刘备入蜀(四川),留关羽镇守占据的荆州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其中南郡是刘备向东吴借的。刘备得到蜀川后,将长沙、桂阳两郡还给了孙权(相当于还了南郡)。后来关羽出兵攻打曹操的襄樊地区,孙权派吕蒙乘虚偷袭荆州三郡,导致荆州三郡失陷。

大意失荆州,现比喻因疏忽大意而导致失败或造成损失,有粗心大意、骄傲轻敌的意思。

7、过五关斩六将:

刘备*被曹操击败,刘、关、张失散。其中关羽被曹操*包围。曹操非常欣赏关羽才华英武,曹操希望招降关羽,遂派张辽(字文远),游说关羽,关羽出于对兄长刘备的结拜誓言,以及保护兄嫂不被侵犯和与张辽的情谊,同意暂时归降曹操,但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降汉不降曹;二是要确保兄嫂安全;三是如有刘备消息要立即离去,曹操不能阻拦。曹操爱才心切,只得同意,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关羽真心归降。在关羽“归降”曹操的日子里,关羽受到了极高的待遇,被封为汉寿亭侯,上马金,下马银,赐予“赤兔马”。关羽也非毫无报答,斩颜良诛文丑,立下大功。就当事情这样顺理成章的进行时,突然,关羽得到了刘备的消息,因此,立即向曹操请辞,但曹操避而不见,最后,关羽只能不辞而别。由于没有得到曹操的手谕,因此一路之上遭到了层层拦阻,但关羽凭借一己之力,从许昌出发后,沿途经过东岭关、洛阳、汜水关、荥阳和滑州五处城关,斩杀了把关拦路的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和秦琪六员大将,终于得过*河。

从这个典故,引申出“过五关斩六将”这句话来,形容人勇猛无比。

8、身在曹营心在汉:

刘备一向很有雄心大志,但是起事以来一直不顺,没有自己的根据地,四处寄人篱下,十分狼狈。好在他并不灰心,始终积极努力。刘备在刘表麾下暂时安定下来后,就仔细分析自己失利的原因,他得出结论:自己实力不足,虽有关羽和张飞这样的猛将,但缺乏出众的谋士。于是,他决定寻访贤才。刘备求贤的路并不顺利。襄阳谋士徐庶前来投奔,他很有才干,一到刘备*中就指挥*队打了好几场胜战,夺下了樊城。结果曹操知道了这事,就派人把徐庶的母亲捉去,又伪造徐母的家书,把徐庶骗到了曹操这边。不过徐庶感激刘备的知遇之恩,发誓不会为曹操出谋献策。

这也就留下了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佳话

9、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三国时代,在赤壁发生了一次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叫“赤壁之战”。当时魏*的曹操拥兵百万,想吞并南方。吴、蜀就联合起来,一起对抗魏。吴*的统帅周瑜和蜀*的*师诸葛亮在一起研究攻打曹操的方案。他们决定利用曹操狂妄自大的轻敌情绪,采用火攻的作战方案。周瑜先用反间计,诱使曹操杀死了曹*中熟悉水战、可以抵挡他们的得力将领蔡瑁、张允。接着又叫庞统假作献计,骗曹*把战船连在一起。这样,如果着起大火,战船不能分开,曹操的*队就会全*覆没。周瑜又使出“苦肉计”:当着很多人的面痛打老将*盖,然后让*盖去诈降曹操。实际上,*盖在归降的船中装满了容易燃烧的物品,准备诈降时冲向曹营,发起火攻。一切都安排好了,周瑜却高兴不起来,反而忧虑成疾,卧床不起。原来,要达到火攻的目标,还需要一个很重要的条件——要向北岸曹*放火,必须依仗着东南风才能办到。而当时正当隆冬季节,天天都刮西北风。诸葛亮拜访周瑜,周瑜急切地请教诸葛亮有什么办法。诸葛亮对周瑜说,自己能呼风唤雨,可以借三天三夜东南风来帮助周瑜放火。周瑜立即命人筑了一个土台,叫“七星坛”。诸葛亮在“七星坛”上祈求东南风。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通过气象观察,预测到了刮东南风的日期。到了预定的日期,果然东南风大作,周瑜顺利地完成了他的火攻计划。

这个故事形成了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比喻什么都准备好了,就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

10、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魏明帝曹叡死时,托付曹爽与司马懿辅佐齐王曹芳治理天下。曹爽与司马懿互相排挤,经过激烈的权力争斗,司马懿尽诛曹爽一*,魏国**大权自此落入司马氏手中。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不久废除了已经成年但迟迟未能亲*的曹芳,另立十三岁的曹髦为帝,权势比司马懿更大,但没有多久,就病死了。司马师在病重的时候,便把一切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在场的一个叫王经的对曹髦说:“当今大权落在司马昭手里,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君王您力量薄弱,莽撞行动,后果不堪设想,应该慎重考虑。”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

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以上10个典故,所引申出来的成语或短句,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意义极大。以至于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不知不觉的经常用到这些成语或句子。既然用了,就要知道一下它的原意,了解它的出处。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样才会使用我们用得恰到好处,以免贻笑大方。

其实不仅成语、名句使用如此,这延伸到我们为人处事也是一样的。既知道事物的表面现象,也要知道事物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原因。学历史的人有这样一句话:历史不会重复他的事实,但历史会反复重复他的规律。关羽走了就没有关羽了,刘备走了就没有刘备了,诸葛亮走了就没有诸葛亮了,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同样存在。比如皇帝就是现在的董事长、宰相就是总经理,皇帝和宰相的斗争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斗争。所以我们只有掌握了这些历史的规律、人生规律,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得更顺畅,少走弯路、少摔跟头。

最后大家一起共勉吧,如果你觉得认可的话就点个赞吧,如果你有其他更好的见解,欢迎评论区下畅所欲言!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能不知道的历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