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泓水之战的失败,代表着“以礼而战”的寿终正寝!
此战前后,属于周礼一部分的“兵礼”已经开始崩塌,无礼则无理,大家开始追逐“利”。为了胜利,什么奇谋、诡计,都是可以使用,作战理念已经发生巨变。
泓水之战的背景
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后,使得强盛起来的楚国北上之势受挫。楚成王顺势改变策略,把兼并重心移到江淮地区,借此扩充自己实力,为以后北上争霸创造条件。等到齐桓公去世后,齐国发生诸公子夺权,齐国的霸业开始衰落。
此时的秦国和晋国,正在*河上游忙着扩充实力,无暇东顾。因此,在齐桓公去世的一段时间内,中原诸侯国处于群龙无首的局面。原本一心北上的楚国,见到情形对自己如此有利,自然按捺不住那颗躁动的心,开始胁迫郑国等小国依附自己,从而打通北上之路。
而此时,一直眼热齐桓公霸业的宋襄公,打算接过“尊王攘夷”的大旗,从而实现称霸的目标。虽然相比齐、秦、楚、晋这些大国,宋国只能算一个中等国家,但宋襄公也有其他大国没有的优势。
宋国是西周安抚殷人后裔而封建的诸侯国,爵位是公爵,地位比较高。再者,当年齐桓公把太子托付给宋襄公,当齐国发生争权的内乱时,宋襄公不负所托,带领宋、卫、曹等国联*,把齐国太子送上了国君之位,是为齐孝公。这就为宋襄公赢得了巨大的*治声望,初步具备了争霸的条件。
再加上齐、秦、晋等国不出头,这就使得宋襄公心存幻想,想凭借“仁义”、“礼信”的法宝,像齐桓公那样称霸。只是宋国本身也有其缺点,第一,宋国地处中原,缺少战略纵深,易攻难守。第二,宋国的国力无法和楚国这样的大国相媲美。第三,宋襄公本人不是那种天纵英才的人物,*治眼光、谋虑眼光都是远远不足。
襄公将战,子鱼谏曰:“天之弃商久矣,不可!”
但是宋襄公对于大臣反对的意见却是听不进去,因为他要报楚国羞辱他的大仇。因为在此之前,宋襄公召集楚、陈、齐、蔡、郑等国,在宋国境内会盟。宋襄公希望在这次盟会上,确立自己霸主的地位。得到通知的楚成王,却想着算计宋襄公,趁机打开北上之路。
没有听从大臣多带侍卫的请求,宋襄公兴冲冲地去参加会盟。谁知到了之后,却被楚*当场拘捕。楚*裹挟着宋襄公前去攻打宋国,幸好宋国大臣公子目夷早做了准备,面对楚*的强烈攻势仍旧守住了城池。楚成王一看宋国短时间内打不下来,后来在鲁僖公的调停下,在楚、鲁、陈、蔡、郑等国的会盟上,把宋襄公放了回去,以示羞辱。
宋襄公遭受到这种耻辱,自然非常恼恨楚国。但他不想着找自己的原因,反而怨恨楚国不守信用,其他国家见风使舵。楚国太强大,宋襄公不敢招惹,于是便把气撒到了楚国附属国郑国身上。郑国受到攻击,自然向楚国求救。在这种背景下,宋楚两国的泓水之战爆发。
冬,十一月,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
泓水之战的经过
公元前年十月底,宋*从郑国折返,到达泓水北岸,等待楚*到来。十一月初一,楚*到达泓水南岸,开始涉水渡河。在此之前,宋*因为提前到达,已经布好阵势。在*队数量和战斗力上,宋国是远远处于劣势。因此,宋国大臣建议趁楚*渡河一半的时候发动攻击。
楚人未济,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陈,又曰:“可击。”公曰:“待其已陈。”陈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战为?”
楚*渡河一半的时候,宋襄公没有发动攻击。楚*渡河之后,没有布成阵列的时候,宋襄公还不攻击。等到楚*全部布好阵列,宋*只剩下被打败的结局。最后还是在公子目夷死战掩护下,宋襄公才得以逃脱,只是宋襄公大腿被箭射中。泓水之战后,宋国臣民都埋怨宋襄公。可宋襄公还不知悔改,为自己辩解。
君子不重伤,不禽(通擒)二毛(代指老人),古之为*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殷商后裔),不鼓不成列(不在对手未列成阵势时发动攻击)。
抱着对“仁义”的偏执,宋襄公在第二年的夏天,因腿伤过重去世。宋襄公争霸的理想,也随着宋襄公的去世而烟消云散。泓水之战的背景和经过并不复杂,但这次战争的意义,却超出了战争本身。
泓水之战的意义
此战失败后,宋国便一蹶不振,楚国势力进一步向北拓展。而且,更重要的是,原来的“以礼服人”、“以理服人”的作战方式即将被抛弃,以“奇谋”为主的战斗方式开始占据主流。因为原先的战斗,是双方约好时间地点,真刀实枪地开干。
结日定地,各居一面,鸣鼓而战,不相诈。
宋襄公正是恪守这样的“准则”,而忽视了兵器、战斗方式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先的战斗方式已经逐渐没落。宋襄公无视时代的变化,也注定了他失败的结局。
古之伐国,不杀*口,不获二毛,于古为义,于今为笑。古之所以为荣者,今之所以为辱也。
就连宋国的臣民,都认为宋襄公宁顽不化,可见“奇谋”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以“礼”、“理”而战的作战方式即将寿终正寝,而为了夺取最终胜利,“奇谋”、“诡计”的作战方式,开始强势崛起。这是泓水之战,这场强度和烈度并不大的战争,其意义之所在。